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禁帶入食肆食署歧視狗隻

《太陽報》,2010/5/30

香港人愛狗成狂,但法例偏偏趕絕狗隻,食環署嚴禁狗隻踏入食肆範圍一步,否則主人會被檢控,反而貓、鸚鵡、白兔及倉鼠等寵物卻不受法例限制,主人可大模廝樣將牠們抱進餐廳用膳。港府帶頭炮製「動物歧視」的做法,被愛護動物團體狠批「法例落後」,要求政府盡快檢討。

政府統計處於○六年八月公布一項名為「住戶飼養寵物的情況」調查,最受港人歡迎的寵物是狗隻,全港最少有十三萬八千五百個住戶有飼養狗隻,當中約七成三飼養一頭狗隻,其餘飼養兩頭或以上。粗略計算,狗隻數目高達十七萬六千頭,這還未計及家庭以外如寵物店所飼養的狗隻。

港人愛狗成癡,經常攜同牠們出入食肆。如西貢就是其中一個放狗熱點,每逢周末及假期,很多食肆的露天座位,都見食客與狗同坐。但日前就有一名女網友,上載一張狗隻坐在大埔大美督一間餐廳座椅的照片,惹來網民炮轟,批評狗隻弄污座椅,狗主沒有公德心,不可帶狗入餐廳。

小狗放袋仍遭票控
但也有狗主在網上大吐苦水,一名網友指「某日用孭袋帶咗隻狗仔入茶餐廳,我無將隻狗放出嚟,但個客就報咗警,個客仲用手機影低我張相,證明我帶狗入餐廳,警察嚟到,我想即刻離開,但警察唔畀我離開,仲抄低我個人資料,話一定會將我嘅資料轉交食環署票控我喎。大家唔好效法我呀。」

市民攜犬進入食肆,隨時招惹官非。
狗主因而成為「過街老鼠」,都是政府一手造成。據《食物業規例》,除非狗隻是導盲犬,或正在行使合法權力的警犬,否則將狗隻帶進食肆的室內或是戶外範圍已屬違例,狗主隨時遭受檢控,最高罰款為一萬元及監禁六個月。在○八及○九年,分別有一宗因違例而遭檢控的個案。

法例只限制狗隻進入食肆範圍,其他寵物則不在此限,變相在寵物之間「製造歧視」。飼養了五隻貴婦狗的黃小姐說:「所有動物都應該一視同仁,依家呢條法例對狗主唔公平,應該立即廢除!」經常攜同愛犬到西貢閒逛的林小姐也說,由於法例限制,區內部分食肆東主拒絕她帶犬隻入內,其他寵物則可以入內,這做法十分奇怪。飲食業界認為現行法例需要檢討。香港餐飲業聯會會長黃家和說,食肆露天範圍一般較寬敞,有足夠空間供狗隻活動,惟法例並不容許牠們進入,未免過於嚴苛。

本報向食環署查詢為何只禁止狗隻進入食肆範圍時,發言人表示法例旨在確保食物業處所的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又指「為保障光顧食肆市民的健康,有關法例不宜放寬。」但就沒有詳細解釋針對狗隻原因。

倡西貢作放寬試點
反觀外國如英國、澳洲、新西蘭等地,對寵物規管非常寬鬆,主人可攜帶狗隻等寵物進入食肆。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公關及傳訊經理顏綺苓稱,本港缺乏一套比較完善的動物福利政策,較歐、美、日等先進地區嚴重落後。

動物權益關注團體「動物地球」幹事張婉雯批評政府部門不尊重動物權益,只是抱着「多做多錯,唔做唔錯」的心態。她促請政府諮詢各界意見,研究是否修例,又建議政府在較多住戶飼養狗隻的地區,如西貢推行試驗計劃,容許狗主帶寵物進入食肆,藉此觀察各界反應,若成效理想,再考慮推廣至其他地區。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名種流浪貓遭虐打

名種流浪貓遭虐打,盆骨碎恐半身不遂

《明報》,2010/5/24

一隻名種美國捲耳流浪貓,近日疑在彩園邨內被虐打至盆骨、脊骨、肋骨等多處移位碎裂,居民發現後通知區議員轉送群貓會求救,貓兒手術後昨已脫險出院,但日後可能長期失禁,半身不遂。群貓會呼籲房署安裝閉路電視破案,避免該邨蒙上「虐貓邨」惡名。

群貓會幹事陳怡靈表示,是次懷疑被虐至重傷的貓兒「捲捲」是雄性,5年多前已經由義工餵飼,故可能已經6歲,是純種美國捲耳貓。


長期失禁 動手術保命
辦公室位於彩園邨的北區區議員蘇西智曾參與救貓,其秘書譚小姐昨憶述事件是仍語帶哽咽。她說,街坊10日前早上發現「捲捲」瑟縮一角,至下午發現牠勉力移動,驚見血漬,於是通知蘇議員求助於群貓會及警方。「牠身上有幾個血洞,見骨,旁邊是失禁的大小二便,我們好痛心和不安!」


她又說﹕「平時街坊都見到捲捲,牠不怕陌生人,生得不像流浪貓,很肥有肚腩,冬天常與其他貓睡在私家車頭引擎蓋上取暖,惹人憐愛。如今需要不菲的手術費才能保住性命,獸醫說可能半身不遂和失禁。」陳怡靈表示,「捲捲」接受駁骨手術後昨已經出院,稍候將持續接受物理治療。


盼遏制邨內虐貓潮
譚小姐說,早前警方刑事偵緝隊曾向街坊派傳單呼籲舉報虐貓;她希望警方能盡快緝兇,遏制彩園邨的虐貓潮。07年,初生小貓「藍藍」在該邨被斬雙腳,隨後另一隻貓「希希」也被人暴力虐打至盆骨碎裂,半年後不治,今年3月大貓Faith又在邨內被斬掉前肢。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這是天父世界—香港首個公開動物日崇拜

《時代論壇》1154期,2009/10/11

  十月四日為「世界動物日」,全港首個露天貓狗崇拜在灣仔狗公園舉行!

  「世界動物日崇拜」由飄流製作、貓朋狗友和動物地球合辦,吸引一百二十人及四五十隻貓狗出席;參加者透過「人狗合唱詩歌」、牧師證道及施聖餐等環節,一同感受被造物向上帝敬拜讚美的歡欣,同時思考基督信仰的創造觀、人和動物的關係、動物的受造價值等課題。

聚會以唱詩開始,關注動物組織「貓朋狗友」幹事陳慧敏帶領參加者頌唱〈讚美耶穌〉、〈這是天父世界〉及〈美麗光明物〉三首詩歌;在場的狗兒不時汪汪大叫,有的又四處走動,亦有參加者以汪汪聲代替歌詞,「哼」出音調,就像人、狗大合奏一樣讚美上帝。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證道後,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羅杰才牧師施聖餐。

動物有受造價值
  胡志偉以詩篇一○四篇為講道經文,分享三點信息:

  一、上帝創造萬物皆有生命,各樣生物都有其受造的價值、榮耀和尊嚴;

  二、上帝護理大自然,供應食物給動物,故人作為大地管家,有照顧動物的責任;

  三、上帝會透過動物成為使者,向人傳遞信息。如舊約的巴蘭與會說話的驢(上帝用驢教訓巴蘭)、約拿和吞掉他的大魚(上帝用大魚教導約拿禱告)、約伯和鱷魚、河馬(相信動物有靈性)。

  胡志偉在講道中批評香港在「管治主義」的政策下,使人和動物不能共融,他促請狗主、貓主應要起為動物爭取權益,如公園可供貓狗使用,此語一出,即時贏得參加者的掌聲。他又引述以賽亞書十一章表示,新天新地的世界會有花草樹木、各樣動物和昆蟲走獸。他又表示英國聖公會每年都會有一次動物崇拜,他希望未來的香港也可以。

  羅杰才也希望藉世界動物日向大眾宣揚愛動物的信息,提醒人「這是天父世界」,「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萬物都有美好的一面,我們都應該要尊重和愛護,學懂如何與其他動物相處。」他認為人應該要愛護動物,他個人雖然並非素食主義者,但亦認為人應要珍惜食物資源、進食要有節制,最重要的是在倚靠食物維生中。「我們也要反省:其他生物貢獻自己的生命,養育我們的生命,我們又應如何貢獻自己的生命?」

  活動策劃人、飄流製作創辦人古斌表示,因覺得傳統建制教會雖有其強項(如動員及牧養),但基於種種因素,未能顧及所有信眾的牧養(如動物主人)需要,「每一個人也需要被牧養,故我希望舉辦另類崇拜,滿足被忽略者的需要。」

萬物同得上帝救恩
  「華人教會看『救恩』有點狹窄,他們只看重個人與上帝的關係。這是一個大誤解,救恩應該包括世界萬物,即一切的受造物。」胡志偉接受本報訪問時援引羅馬書第八章,指出上帝創造萬物,人比動物的位置較超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真正的救恩並非個人救贖,乃是萬物均可同得上帝的救恩,在基督裡一同有份。「誰知道人的靈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傳三21)人往往單按中文字面去理解經文,但其實在原文,『靈』與『魂』二者共通。」他又指聖經提及的新天新地中,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也會變成素食,「在新天新地中,同樣會有不同的昆蟲,只是那時的蚊子不會再叮人。」

  飼養了五隻狗兒的陳慧敏認為,人與寵物的關係就像人與上帝的關係般。「即使主人虐待寵物,但寵物仍然永遠忠心,會歡天喜地地迎接主人回家。我從動物身上看到上帝對人那份不變的愛,這使我更加認識到上帝的愛,令人生充滿力量。」她又認為基督教對動物很冷酷,如教徒知道朋友的寵物離世後,只會說:「動物沒有靈魂,不能上天堂。」她很憤慨地說:「主是創造萬物的主,祂不是造了動物出來後又等牠滅亡吧?」她希望基督教與動物的關係可更密切,教會也應多關心牠們。

不是食物 就是寵物
  說到香港的動物權益,著有《我跟流浪貓學到的十六堂課》一書的動物地球幹事張婉雯坦言,香港的動物政策很不健全,「當你去幫動物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與動物同樣無助。」張婉雯舉例說,漁護處不屬環境局,而屬食物及衛生局,可見政府視動物是食物及衛生問題,而不當牠們是社會一分子,「動物沒有價值,沒有獨立存在意義。不是食物,就是寵物,再不,就成了流浪動物。」而在香港的政策底下,流浪動物是不容存在的,若遭人投訴,就會被漁護處捕捉,四天後處死。「政策的不足,令流浪動物問題重複出現,動物組織的義工(和幫助流浪動物的人士)重複去處理,實在不是辦法,也沒有公義。」張婉雯坦言,為動物爭取權益的義工並不是偉大,而是被政策剝削──付出時間、情感和金錢,去彌補政策的後遺症。因此,動物地球從三方面改變政策:一、游說立法會議員支持立場;二、示威請願,透過傳媒向政府施壓及向公眾發放信息;三、透過文章、講座做教育工作。

  令張婉雯稍為欣慰的是,○六年虐待動物法例修訂後,罰則加重(但是否按章執法,又是另一回事),另外近年關注動物權益的機構漸多,傳媒也多報道相關消息,對社會風氣有改變。

動物安息禮
  動物也有安息禮!?沒錯,中華基督教會梁發紀念禮拜堂主任王家輝牧師五年前在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北角堂牧會的時候,曾為一名會友主持其愛犬的安息禮。王家輝憶述,其會友所養的狗離開世界,就像她最親的人過身,令她非常傷心;她主動邀請王家輝在動物火葬場主持安息禮拜,他亦一口答應。王家輝解釋:「我是從牧養角度出發的,出於對會友的關心。動物安息禮一如人的安息禮,焦點放在仍在生的人,給予他們安慰和盼望。重要的是我們與她一同走過哀傷的時刻,在禱告裡求聖靈安慰。雖然我們不完全了解上帝會否接收那動物,但從聖經看到動物在祂的國度中是有份的。」

  王家輝說,那是他首次主持動物安息禮,至今也是唯一一次,由於沒有先例參考,加上火化的時間短促,儀式不外乎讀經文和祈禱。「若再有機會主持,可以有更好的安排:可唱詩歌,如〈天父世界歌〉,因為除經文和禱告,詩歌也有安慰作用;也可印製程序表,印上動物的名字和相片,對主人來說,可留為記念,更有安慰。」


牧師的愛犬
  不說不知,原來主領動物日崇拜的胡志偉牧師及羅杰才牧師都有養動物。

  胡志偉養的混種狗叫Casper(小靈精),今年七歲。他憶述那時鄰舍的狗生育了許多隻小狗,胡志偉兩個兒女看見後都很喜歡,鄰舍就送了Casper給他們。胡志偉認為寵物與人一樣,會有自己的情緒,會開心,會憤怒,也有害怕的事情和自己的性格,例如Casper最怕呼呼大風,也很饞嘴,進食是牠最重要的事情,每晚六時正,牠都會走到人面前,等待進食。

  「透過與動物相處,我生活上的工作壓力減低了不少。」羅杰才養了兩隻狗兒MayMay和Golden六年及九年,很享受與牠們相處。「我因要照顧牠們,多做了運動;牠們又為我的生活帶來趣味,促進與家人的關係,增加了不少的話題和家庭活動;有時以竉物作為講道例子,亦會生動一點呢。」羅杰才說,MayMay曾經有段時間不肯到指定位置如廁,羅師母因此想過放棄牠,但他努力想方法「拯救」MayMay,終於成功。羅杰才以此例子指出,與動物相處,並非要改變其習性,而是想方法去幫助牠們改善陋習,「出動物的成長與其經歷有關,令人反思信仰和教育,人的性格也和其成長經歷有關。」


報道:麥世賢、陳嘉穎

基督徒應該茹素嗎?

《時代論壇》1159期,2009/11/15


基督徒有沒有茹素的理由?基督教贊成素食嗎?聖經/神學如何看茹素?在十月九日舉行的《論壇》每月沙龍,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與「動物地球」幹事、理大中文及雙語系講師張婉雯,與約二十位參加者,從多方面探討素食問題,包括生活態度、環保、健康、動物權益、公義、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等課題。

張婉雯笑稱自己是「素食的慕道者」,即盡可能素食,若環境不許可或沒選擇,也會妥協吃一點點葷。

  她指出宗教與素食的關係密切,並提到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道教及基督教對素食的態度。她相信基督教也有素食傳統,在挪亞方舟前的時代,所有生物都是素食;而東正教的修道主義、諾斯底派的苦行禁慾、天主教特拉普教派等,都提倡茹素,「這些都是較少眾的團體,因為苦行的生活不會成為大氣候,很難有許多人跟隨。」她又提到在台灣較為流行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會,在香港也有教會、醫院及學校,主張飲食與信仰拉上緊密的關係,「在基督教有素食傳統,但時至今日,已變成了另類。」

素食=認同其他宗教?
  「我覺得基督徒應該茹素。一個基督徒怎樣看素食,就意味著怎樣看與自己不同的東西(如非主流思想),是否接受別人的理念和習慣與自己不同。」張婉雯覺得素食與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並不相悖,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講愛和公義,與現代人素食的理由吻合:

  一、環保、抗暖化。畜牧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污水廢物污染環境;也消耗資源,如南美洲的熱帶雨林被用作畜牧場地。

  二、對抗全球饑饉。全球三分一榖物用作餵飼動物,因為西方發達國家要吃肉;「假如榖物給非洲饑民吃,就不用餓死那麼多人。」張婉雯指,一個奉行西方飲食的人所用的資源,可養活二十個全素食者,或七個奶蛋素食者。

  三、維護動物權益。「動物的處境比過去任何一個年代都要惡劣。」張婉雯指,現代的食品工業,目的是以最低成本賺取最大利益,飼養及屠宰動物的過程,是否令動物痛苦或受傷害,一概不理。

  不過,對於本港並不多基督徒茹素的事實,張婉雯認為普遍基督徒反對或不鼓勵素食的理由有三:

  一、相信動物沒有靈魂。張婉雯認為動物是否有靈魂,沒有人有資格回答,「但我們吃肉的過程中令動物痛苦,我們是否還要繼續?」

  二、上帝允許肉食。「但聖經時代的肉食方式,與現在很不同,那時沒有中央屠宰或食物工廠,羊群就是你的財產,你不會輕易吃掉牠們,只會在重要日子或獻祭才宰羊,而且親自動手;但現在我們則不知道檯上的豬扒從何而來。」

  三、無法與其他宗教區分。有些信徒認為一旦素食,就無法與其他主張素食的宗教分別出來,或等同接受了人家的信仰。

  張婉雯提到,其實現代教會也有大齋期的禮儀,但重點是我們如何把儀式的內涵在生活中實踐,「我們即使不能每日茹素或禁食,但是否起碼可在每星期、每月、每季的某些日子以此作見證?」她又指素食也有積極意義,就是以和平手段去進行革命,包括抗拒消費主義對我們的捆綁、顛覆「多就是好」和「快就是好」的想法、過「簡約」、「減少」的生活,「藉著我們每一頓飯,做改變世界的行動。」

上帝創造「肉食」?
  龔立人並不是素食者,他亦沒有表達對素食的立場,只提出了多個正反的論點探討茹素與信仰的問題:

  一、有些基督徒相信肉食不是上帝創造的心意,只是人犯罪後的結果,並相信上帝在創世記第九章後才容許人吃肉。所以今日當基督成就了救恩,我們有了新的生命,就應某程度上活出天國生命,因此應吃素。

  龔立人指出,這個論點的前設認為創世記由第一至十一章是按歷史時序發生的文獻,「但假如這不是歷史時序,就會有不同的理解。」他說,假如在科學角度來看,在人類出現之前,可能已有生物存在了一段長時間,而他們已有肉食的情況(如恐龍、史前怪獸等),「科學的發現(如化石)讓我們認識到,原來肉食不是因為人犯罪而產生。若說上帝創造是美好的,『肉食』本身,很可能也是創造的原意,或容許它發生──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可以亂吃。」

  二、有信徒以羅八19-21為理據指素食是對的,因為人類和萬物都在勞苦歎息中,等待被上帝救贖的日子;動物不必為人類服務,被控制和殺害。因此,今日我們應該素食,盡量實現或經驗上帝的救贖。

  龔立人提出相反的觀點,指昆蟲、病毒、癌細胞也等待被救贖,「每種生物都有存在目的,但我們會打死蚊子、蟑螂、老鼠,有機耕種也會殺害蟲……那麼,底線應怎樣定?哪些生物要保護和尊重?」

  三、肉食是對動物的暴力,是暴力的伸延;素食可阻止暴力。

  龔立人提出古印度的古老宗教耆那教(Jainism)作為相反的觀點。他指耆那教徒以禁食至死為屬靈操練,「我覺得這個宗教傳統好嘢!他們認為茹素也是暴力──切菜、炒菜、嘴嚼,也是暴力行為,因此以禁食來消除一切暴力。但是,他們那樣做又是否對身體的暴力?那又不然,因為他們相信輪迴,那樣做是釋放身體。」龔立人表示很欣賞耆那教,因為他們清楚處理暴力的問題,而不是說健康等等的問題。

感謝動物的犧牲
  龑立人進一步提出人與動物(植物)的關係的思考方式:

  一、我你關係(I-Thou)。

  他指出,部分城市人看自己與動物為「我你關係」,對自己的寵物的感受會與別的動物不一樣。但農村的農民與現代城市人對動物的關係會有所不同,他們與動物關係的光譜比城市人闊得多,「農場的主人喜歡他的牛,但又會擠牠的奶去賣,那種與動物的關係很特別。我們今日所講的人與動物關係或動物的概念,會否受城市人的思維影響,而忘了那個光譜其實可以很多樣。」

  二、我與動物關係(I-Ens)

  龑立人因此提出「我與動物關係」,是一種多向度、多層面的關係,是互相依賴的關係,「在這關係裡,我們欣賞動物美麗、奇妙的同時,不代表我們不吃牠們。我不是說這種關係絕對正確,但農村人就是覺得動物養育了他們,因動物的生命令自己成長,而為牠們感恩。」他說,在這種關係裡,人可以吃肉,但以尊重、不多殺的情況進行。「城市人不明為何農村人愛這頭動物又殺掉牠,因為城市人當動物是人。」他強調,素食絕對是一個可能,去減少殺害動物的原因。

教我如何可茹素?
  在討論環節,有與會者相信,基督徒因基督的拯救而得著自由,因此既可吃葷也可吃素;也有參加者認為,人類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才能生存,始終需要吃肉類,只要不濫吃暴吃,懂得簡約生活便可。另一與會者引述梁文道的一篇文章指,今日有些人暴飲暴食、浪費食物,對比起狩獵民族懂得讚美動物生命的偉大和美麗,其實更殘忍。

  張婉雯回應說,我們在考慮自己的自由的同時,也應考慮「我們的自由是否建立在其他生物的不自由之上」,「雖然耶穌也吃魚,舊約祭司也吃羊,但畢竟那個時代沒有全球性的饑饉、肉食工廠和全球暖化的問題。」

  龔立人認為關注的重點不在於素與葷,「縱使你吃肉,有沒有為因你而犧牲生命的動物感恩,並且可能有一天會減少(吃肉)……所以,我謝飯祈禱,首先不是感謝上帝,而是多謝食物,這是許多宗教都有的傳統,要感恩,因為生物養育了我們的生命……」龔立人認為感恩的心情,會影響一個人吃多與少、浪費與否的態度。

  另外,有參加者表示,本港許多餐廳都沒有素食的選擇,難以教人實踐素食。張婉雯承認本港餐館的素食質素不理想;而素食者與非素食的朋友同檯吃飯也面對壓力,「我會否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將自己變成偉人,站在道德高地?這對我推行的理念是否有幫助?會否令人對素食者反感?當中實在有很多掙扎。」龔立人指他與印度教的同事一同吃飯,就會尊重對方的飲食習慣,與對方一同素食。張婉雯回應說:「這是因為我們接受了某些宗教有素食的取向,但我告訴別人我是素食的基督徒,別人就不明白,我要花一番唇舌解釋。」龔立人說:「外國有很多素食基督徒,都得到尊重,他們不會覺得麻煩到別人。」

報道:麥世賢

葡萄樹傳媒:貓眼看世界

主持:黎海珊
嘉賓:張婉雯

http://www.vinemedia.org/public/programs/episode.php?id=205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可憐的捲捲

5月21日 星期五 00:05 在撰寫這篇網誌時,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因為近日上水 彩園邨再有一隻流浪貓,懷疑遭人虐待,下半身日後可能癱瘓。 事緣在本周初,有街坊在邨內發現一隻流浪貓,瑟縮在大廈一角,身上和牆上均染有血跡,於是通知民建聯 的區議員,再由他們轉告一直跟進虐貓事件的團體群貓會。群貓會的義工到場後認出,這是在該區活躍了幾年的流浪貓「捲捲」,屬於名貴血統的美國捲耳貓。 起初義工只發現一些皮外傷,以為可鬆一口氣,怎知帶「捲捲」去作進一步檢查時,才發現牠嚴重內傷,包括左盤骨斷裂、右盤骨粉碎、脊骨移位及腳踭碎裂,更出現大小便失禁。據獸醫表示,「捲捲」需要接受多次手術,移走碎骨和駁回盤骨,手術風險相當之高;就算手術成功,日後也會不良於行。這個消息令義工感到震驚和難以接受。 彩園邨過去已經發生多宗涉嫌虐待貓隻的案件,幾年前有“藍藍”被人斬去雙腳,之後的“希希”則遭人打至盤骨碎裂;直至今年初,另一隻流浪貓“信信”又被斬去前肢。作為當區的立法會 議員,我也很難過和失望,唯有為此奔波,希望能阻止慘劇再次發生。 雖然「捲捲」的案件現時已經交由警方處理,但治本的工作,還是要加強公眾對愛護動物的意識。就此,我日前聯同上水警區警官和群貓會義工,在彩園邨商場派發宣傳單張,呼籲居民若發現虐待動物的案件,應向警方舉報。 居民的反應大多正面,尤其是小朋友及年青人,他們都願意聆聽我們的講解,承諾不欺負動物,更願意協助「緝兇」和「巡邏」。由此可見,尊重生命的教育,必須從小做起! 我理解部份愛護動物人士,對於警方過去輕視虐待動物案件,感到不滿,但今次派發單張的活動,原來是警方就虐待動物案件,首次落區進行宣傳,算是走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我衷心希望警方日後能夠重視有關罪案,加強打擊,並多與動物權益團體合作,把兇徒早日緝捕。

全球暖化,雀鳥早啼擾夢

《明報》,2010/5/22

深夜鳥鳴,就算如出谷黃鶯,也可能擾人清夢。在市區出沒的杜鵑科雀鳥,每逢求偶期就會「無心睡眠」,登上樹頂高聲歌唱。香港觀鳥會今年接獲市民查詢這些雀鳥個案明顯較往年增加,接獲查詢的時間,也從以往的農曆新年之後推前至西曆1月,估計可能與全球暖化有關,令雀鳥提早發放春回大地的信號。本報查詢多區區議員,他們表示有收過市民深夜遭到不同種類的雀鳥鳴叫滋擾的求助。(見另稿)

香港觀鳥會表示,春夏是杜鵑科繁殖期,牠們「由朝叫到晚」,深夜也不願停下。觀鳥會以往多在3月初收到市民查詢,但今年1月開始,已有市民以電郵詢問該會,在深夜鳴叫的雀鳥是什麼品種,至今已累積至6宗,而過去只有零星查詢;有市民是查詢雀鳥深夜鳴叫的原因,也有個別人士希望鳴叫消失;據悉漁護署今年接獲有關雀鳥深夜鳴叫的查詢亦較往年多。由於野生雀鳥受法例保護,加上暫未了解這些雀鳥數目是否不正常增加,因此未有採取行動。

受法例保護 漁護署未有行動

杜鵑科雀鳥外形有如小型猛禽,在市區出沒的杜鵑科雀鳥包括噪鵑、鷹鵑及四聲杜鵑,當中以留鳥噪鵑數量最多,普遍於市區公園出現,例如九龍公園。牠們大約在春夏日夜不停鳴叫,叫聲為兩個音節的「ko-el」,音調由低至高,聲線響亮。觀鳥會認為,凌晨2、3時仍在鳴叫的大多是這種雀鳥。

「鷹鵑」每年春、夏季會由東南亞向北遷徙至華南地區繁殖,當晚上聽到3個音節的叫聲「brain-fe-ver」,便可確定該種雀鳥抵港,每年3月至8月期間可以聽到牠們的叫聲。至於「四聲杜鵑」也是候鳥,顧名思義,該種雀鳥鳴叫聲共有4個音節,古今有人把該4個音節演繹為「不如歸去」、「家婆打我」及「one more bottle」。

香港觀鳥會教育及推廣委員會成員林傲麟住在新界,承認亦曾因窗外雀鳥近距離鳴叫無法入眠,要關窗開冷氣擋聲,幸好自己是觀鳥發燒友,很快便適應。該委員會另一成員余秀玲表示,城市發展不斷入侵郊野地區,加上城市綠化,因此愈來愈多市民聽到雀鳥叫聲,她認為,市民應該包容。

杜鵑出沒代表生態理想

事實上,有杜鵑科雀鳥出沒的地方,反映該處生態狀理想。這種雀鳥不懂繁殖下一代,牠們會將鳥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內,由「代父」及「代母」代為哺育幼鳥,期間杜鵑更會檢走其他鳥類的蛋,減少繁殖數量,變相維持生態平衡。香港觀鳥會已將約60種鳥鳴聲上網﹕http://www.hkbws.org.hk ,當中包括杜鵑科雀鳥,以及深夜鳴叫的各種貓頭鷹。


另稿:
半山筲箕灣美孚 清晨鳥鳴嚴重

記者昨日向多區的區議員或居民查詢,發現在中區半山、筲箕灣耀東邨、美孚新邨及將軍澳等區,都有雀鳥在凌晨鳴叫擾人清夢問題。不過,受訪區議員大都認為雀鳥鳴叫是天性,只要不過於嚴重,建議居民應容忍。

中西區議會副主席陳捷貴表示,近年棲息香港公園的一批小葵花鳳頭鸚鵡,春夏間會於凌晨鳴叫,持續困擾部分中區及半山居民;西貢區議員范國威亦說,曾收到將軍澳居民投訴雀鳥鳴叫,「如果樹木茂盛,便會有鳥」,但礙於投訴個案零星且樹木或生長在私人地方,投訴較難處理。

東區區議員趙資強說,依山而建的耀東邨,有不少雀鳥於清晨4、5時鳴叫。有美孚新邨居民亦說,近一兩年留意到有不少鷹鵑凌晨兩、三時便鳴叫,懷疑與附近荔枝角公園成吸引雀鳥安居有關。但該居民及趙、陳兩議員都認為,若雀鳥滋擾情況不太嚴重,希望市民容忍,亦不贊成政府干擾野鳥棲息。

2004年曾困擾深水埗麗閣邨居民的數百烏鴉聚集及帶來的衛生及清晨亂鳴,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說,在當局採取驅趕措施後已有改善,據悉現時區內烏鴉已減至約200隻。


另稿:
捕野鳥最高可囚一年

雀鳥鳴叫滋擾市民,但市民不應亂採行動,免墮法網。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在本港捕捉或販賣野生雀鳥屬違法,另外,任何人士(除有特別許可證)不得取去、移走、損害、銷毀或故意干擾任何受保護野生動物的巢或蛋,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罰10 萬元及入獄1年。

家鴉白鴿 不受保護

近年家鴉入侵本港市區並大量繁殖,漁護署以家鴉是外來入侵品種為由,不受法例保護,加上家鴉威脅本地雀鳥生態,因此透過不同方法,例如檢走家鴉的巢及蛋,或將幼鳥人道毀滅,以減低家鴉整體族群的數量。至於在公園聚集的白鴿,在本港被視為家禽,亦不受條例保護。

野生雀鳥受《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保護,任何人故意傷害動物,令其遭受不必要傷害及痛苦,均屬違法,最高可罰款2萬元及監禁3年。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

建跨界生態走廊,促野生動物交流

《大公報》,2010/5/17

《協議》提出在珠江口跨境區域的「綠道」建設,環保署認為,這可以促進食蟹、黃腹鼬、麻鷹、蛇鵰、蝙蝠及豹貓等在兩地禁區的多種野生動物移動,免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潘潔表示,希望動物日後可在兩地間遷移。政府亦正研究將禁區的紅花嶺重新規劃,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協議》提出,粵港兩地合作建設珠江口紅樹林等濱海濕地保護工程,共同規劃建設跨界自然保護區,並啟動環珠江口跨境區域「綠道」建設。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建設綠色通道可促進兩地棲息於禁區附近的野生動物移動交流,提高兩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野生動物免受棲息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的影響。

發言人說,尤其是棲息在林區的哺乳類動物,如食蟹、黃腹鼬、豹貓、小靈貓及飛行能力較強的蝙蝠(如短吻果蝠、南長翼蝠和長翼蝠),將受惠於「綠道」的設立。另外,多種鳥類如麻鷹、蛇鵰、黑領椋鳥、絲光椋鳥、大山雀、灰鶺鴒、白鶺鴒、紅喉歌鴝和大草鶯等亦會利用「綠道」穿梭兩地。

潘潔表示,希望通道令動物可在兩地之間遷移;她笑言「動物不會有passport(護照)」。當局正研究位於建議開放的邊境禁區的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條例之下,成為郊野公園。

在生態保護方面,潘潔說,因應港珠澳大橋工程展開,外界亦關注海洋生物的生存情況,因此將與廣東省商討在海洋保護上進行更多交流;並將共同商討保護東江水流域的生物。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虐待動物趨嚴重,成立動物警察刻不容緩

《新報》,2010/5/19 今個月初,筆者與部份動物團體分別發起遊行,要求政府重視動物權益。這並非偶然,而是因近期虐待動物的情況越趨嚴重,以及漁護署規管動物的政策不合時宜所致。虐待動物的新聞時有所聞,其中一個黑點便是上水彩園邨,繼之前有數隻流浪貓被切斷腳後,近日再有一隻貓涉嫌遭人打至盆骨碎裂,令人震驚。可是警方調查至今,仍然未有任何進展,更不要說成功緝拿兇手歸案了。 檢控率不夠一成罰款了事 根據當局向立法會提供的數字,去年共收到一百五十七宗虐待動物的舉報,卻只成功檢控九人,比率約為百分之六,而大部份是罰款了事。 筆者明白,警方在執法和搜證時或許面對一定困難,但部份警員對這些案件採取輕視態度,亦是不爭的事實。有動物義工透露,經常受到警員不禮貌對待,例如會質疑動物是否真的遭人虐待,甚至在報案時已直言證據不足,拒絕「開簿落案」 故此,筆者希望警方能夠參考外國的做法,成立一小隊專責處理虐待動物案件的「動物警察」,一來加強調查力度,提高偵破相關案件的比率,同時也可向社會傳達清楚訊息,就是執法部門不容許虐待動物行為發生。 人道毀滅變濫殺無辜 除了警方之外,漁護署的動物政策也一直為人詬病,尤其是在人道滅動物方面。根據現行做法,若漁護署接收到的動物,超過四天仍然無人領走的話,便有可能遭人道毀滅;以去年為例,便有逾一萬三千隻動物因而被殺。漁護署作為維護動物權益的最主要部門,不但未有盡本份,反而帶頭濫殺無辜,實在是一大諷刺。 雖然署方現時會將接收的動物,轉交動物福利團體,代為安排領養,但成功個案偏低,連審計署在剛發表的衡工量值報告中,也批評署方態度欠積極。 若要減少人道毀滅動物的數目,筆者建議漁護署應放寬四天的限制,容許多些動物逗留在管理中心,等候有心人領養;另方面則進一步拓展領養動物的服務,或可考慮由署方自行成立領養部,並簡化申請手續,從而鼓勵市民透過領養,代替購買動物飼養,這才是人道和合適的做法。

審計署署長報告書:寵物監管

http://www.aud.gov.hk/pdf_c/c54ch04.pdf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立法會四題:遺棄動物及流浪動物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中文版) 新聞公報》, 2010-05-12

  以下為今日(五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克勤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衛生局 局長周一嶽的答覆:

問題:
  食物及衛生局早前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二○○七年至二○○九年,被漁農自然護理 署(漁護署)人道毀滅的動物數目約為13,000隻至18,000隻不等,平均 佔該署每年接收的動物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六。據報,除了貓狗外,其他政府部門寄 養在漁護署的動物亦有遭人道毀滅(例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二○○八年年底從北區 公園轉送的近百隻烏龜,以及今年三月香港海關搜獲屬於瀕危動物物種的「五爪金 龍」巨蜥),有關做法引起愛護動物人士的批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漁護署有否制訂指標,訂明每年接收到的動物當中,最少某個百分比的動 物要被人道毀滅;若有,如何訂出該指標;在決定人道毀滅動物之前,漁護署會進 行哪些評估工作,以及會否尋求非牟利動物福利機構和其他政府部門的意見;若 會,詳情為何;若不會尋求意見,原因為何;漁護署有否設立內部監察機制,以避 免濫殺動物;

(二) 鑑於現行法例規定,在扣留動物開始後四天內,若未能找到或確定流浪或 遺棄的動物的主人,漁護署署長便可命令將該動物沒收,並決定是否將其保留、人 道毀滅,或以其他方式處置,當局基於甚麼因素訂出這個日數;以及會否就此安排 進行檢討或修例;及

(三) 鑑於漁護署將動物轉交非牟利動物福利機構代為安排領養的數目一直偏 低,當局會否考慮擴大該項合作計劃,以減少動物被人道毀滅;若會,詳情為何; 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經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動物管理中心處理的動物主要來自三個途徑: (一)從動物主人接收的動物;(二)在街上或野外捕獲的流浪動物;以及(三) 從其他特殊途徑所接收的動物,例如在海關行動中搜獲的瀕危動物。

  一般情況下,捕獲的流浪動物或從主人接收的動物會先送往漁護署動物管理中 心作觀察。觀察期間,當值的獸醫師會留意動物的健康及其他情況,以確定牠們是 否適合領養。若動物的健康情況許可,中心會安排牠們暫住最少四天,以待主人認 領。無人認領的動物如果身體健康,性情溫馴及經獸醫評估為適合被領養,漁護署 會安排把牠們轉交動物福利機構供市民領養。除了貓狗之外,領養計劃還包括其他 種類的動物,例如兔子、雀鳥及爬蟲。至於一些被送到漁護署動物管理中心的瀕危 動物,漁護署會首先聯絡這些瀕危動物的來源國,如來源國願意收回動物,則漁護 署會讓牠們重返原居地,否則,漁護署或會安排本地具備合適設施和足夠能力照顧 這些動物的機構,例如海洋公園和嘉道理農場等,領養牠們。

  由於香港大部分家庭的居住面積有限,因此身型較小而又性情溫馴的動物較受 領養家庭歡迎。然而,動物管理中心捕獲的流浪動物大部分為身型較大的狗隻,長 時間在街上或野外環境生活,牠們少與人接觸,性情往往難以預測,加上很多均帶 疾病、或患有皮膚病或寄生蟲,因此在接受領養方面有所限制。此外,亦有其他社 會經濟因素影響市民領養動物的需求,例如領養者是否願意付出時間和資源照顧領 養動物等。因此,現時真正願意而又適合領養動物的家庭仍然不足。不少有提供領 養動物服務的動物福利團體往往由於找不到合適的領養家庭,只可將動物置於臨時 庇護站,直至有合適人士願意認領,或將牠們退回漁護署的動物管制中心。現就問 題的各部分回覆如下﹕

(一) 漁護署絕對沒有就所接收的動物進行人道毀滅的數目訂定指標。只有基於 健康、性情理由及評估為不適合領養、以及未有動物福利團體表示能安排領養的動 物,才會被人道毀滅。政府的獸醫有足夠的專業資格及操守去評估動物的健康狀 況、性情及是否適合被領養,以決定動物是否要被人道毀滅,並不存在所謂濫殺動 物的情況。

  近年,漁護署捕獲或接收的流浪貓狗數目有下降的趨勢,由二○○七年的18, 760隻減至二○○九年的15,600隻。加上獲主人領回和獲安排領養的個案有 所增加,流浪貓狗被人道滅的數字亦相應下降,由二○○七年的16,770隻減至 二○○九年的13,310隻。

(二) 《狂犬病條例》規定,漁護署扣留動物後,雖然進行合理查詢,但仍未能在 扣留開始後四日內找到或確定該動物的畜養人,則漁護署署長可命令將該動物沒 收。然後,漁護署可把動物保留,或安排售賣、毀滅、或以其他方式處置。

  事實上,四天的日數只是法例上最低的期限。如被捕獲的流浪動物已植入微型 晶片,牠們一般會在動物管理中心暫住十至二十天。期間,中心會嘗試尋找動物的 登記主人。

  把認領遺失動物的法定最低期限定於四天是合理的安排。事實上,負責任的寵 物主人應會在遺失寵物後盡快與漁護署聯絡,嘗試尋回寵物。

(三) 現時漁護署動物領養計劃下有十一間福利機構。在審批的過程中,漁護署 所考慮的準則包括機構設施的規模和運作;該機構是否有完備領養個案審批、存檔 和跟進制度;以及領養服務是否屬於非牟利性質等。由於需要評估領養人及其家居 環境是否適合領養,並需跟進領養者是否有妥善照顧動物,由非牟利志願動物福利 團體提供領養動物服務是較妥善的做法。漁護署正檢討並考慮加強審批非牟利志願 動物福利團體的準則,待檢討完成後才考慮會否擴大計劃。

  同時,漁護署亦積極透過舉辦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市民透過動物福利團體領養 流浪動物。

  事實上,我們認為最有效解決遺棄動物及流浪動物的方法,是提高市民對作為 負責任寵物主人的意識,將他們的寵物視為家庭的成員,並加以妥善照顧,絕不可以隨便買入或輕易遺棄,亦不可令牠們對他人構成滋擾。因此,漁護署一直透過不 同層面和渠道加強宣傳教育,包括在電視、電台播放宣傳短片及聲帶,及在公共交 通工具張貼愛護動物信息海報。此外,漁護署亦製作宣傳單張、海報及紀念品,免 費派發予市民,及舉辦其他宣傳活動,以加強效果。

  多謝主席。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6分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去年被殺流浪動物高達萬三隻

去年被殺流浪動物高達萬三隻
貓朋狗友遊行反漁護惡法

《蘋果日報》,2010/5/3

遭漁農自然護理署捕捉的流浪貓狗,最終難逃人道毀滅的命運。關注動物權益團體「貓朋狗友」及「動物地球」昨午發起「反漁護惡法、要救不要殺」行動,逾700名市民由太子遊行至長沙灣漁護署總部,部份參與者帶同寵物一同抗議,爭取落實「社區動物絕育放回」計劃。

穿黑衣哀悼被殺動物
響應遊行的市民昨午於太子三角公園集合,大部份穿上黑衣,以示對被殺動物的哀悼。遊行人士沿途高舉標語,高呼「反對漁護也也烏,動物死得無辜辜」等口號,朝長沙灣漁護署總部進發。遊行隊伍抵達終點後,在總部外的鐵欄綁上紅絲帶,象徵守護動物的決心。

漁護署現行接到市民有關流浪動物滋擾投訴時,會派員到場捕捉動物,若四日內無人領養,即會將動物人道毀滅,處死動物的做法一直為關注動物權益組織批評,單是去年漁護署人道毀滅的流浪動物高達 13,000隻,但牠們大部份身體健康及無傷人紀錄。

動物義工陳任君早前因拯救十歲老狗迪迪,被漁護署以「該狗隻在無牽引或看管的情況下出現在公眾場所」罪名起訴,今日在荃灣裁判法院上庭。她昨午坦言堅決不會認罪,才會引起外界關注現時不人道處理流浪動物的政策,「認罪就無人知乜事!」她表示已有心理準備,入罪將面臨最高 10,000元的罰款。

促推行絕育放回計劃
有見現行政策殘忍及不合時宜,動物地球等組織均建議,漁護署推行社區動物絕育放回計劃,讓捕捉回來的動物接受絕育手術,並進行防疫注射減低社區疾病傳播風險,再放回原居,有效控制動物繁殖量外,做法也較人道。
漁護署發言人接受查詢時指出,該署一直與有關動物福利組織討論及研究在某一地區試驗捕捉、絕育及放回計劃的可行性,也考慮了動物放回後的的責任問題。發言人強調,落實計劃需要得到當區居民支持,樂意繼續與動物福利團體溝通。

港府無意設立動物警察

《星島日報》,2010/5/6

警方去年接獲虐待動物舉報共一百五十七宗,拘捕九人,全部罪成,其中兩人被判入獄。昨日立法會上,議員關注虐待動物問題惡化,建議警方設立動物警察,及加快推行流浪貓狗絕育再放回計畫。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回應指,警方已派出刑偵人員處理懷疑虐畜舉報,加強與漁護處獸醫及愛護動物協會溝通,提高破案能力,認為較設立動物警察更好。

政府飼養被遺棄動物至終老有困難

《星島日報》,2010/5/12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政府飼養被遺棄動物至終老有困難。

立法會議員建議,由政府飼養所有被遺棄動物至終老,周一嶽回應時指有困難,除要考慮資源問題,亦要顧及太多動物聚集,會引發打鬥或獸性,令動物無法在健康環境下生存,並非最好的處理手法。

另外,有議員關注漁護署有沒有訂明在接收的動物中,有多少百分比會被人道毀滅,是否有監察機制,避免動物被濫殺。周一嶽表示,當局捕獲或接收的流浪動物有下降趨勢,由2007年的18,760隻,下降至去年的15,600隻,至於人道毀滅的數字亦由2007年16,770隻,減至去年13,310隻。他指,大部分被人道毀滅的動物,屬於不適合領養或在野外生活已久。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咪冤枉好狗

《明報》,2010/5/12

「同人唔同命」,狗又何嘗不是?

唐狗與純種狗,待遇判如天壤。不少人有意無意認定唐狗野性難馴,兇狠好鬥,最終結論還是選擇養純種狗。養了三頭唐狗的Iris坦言﹕「最初我的想法跟一般人無異,但自從遇到唐狗查查,便完全改觀,唐狗不但聰明易教,容易訓練,而且性情溫馴,還可作親善大使,到處表演,誰說唐狗不及純種狗?」

一直有當動物機構義工的Iris,原來最初也沒想過養唐狗。「說不看外表是騙人的,加上以前覺得純種狗容易教導,性格上不像唐狗般兇惡,所以我第一頭養的,是拉布拉多犬鈴鈴,之後想幫牠找個伴兒,巧遇一頭唐狗,從此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流浪狗彬彬有禮
在遇上唐狗查查之前,Iris一直想找與鈴鈴相同品種的犬隻,只是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對象。某天,Iris如常去當義工,走過鄰近狗場時,發現了一頭全黑的唐狗,長得很像拉布拉多犬,便跟丈夫Ringo商量,應否帶牠回家。「當初也有些疑慮,畢竟牠是流浪狗,擔心牠會欺負鈴鈴,但牠看起來十分乖巧,所以決定一試,並取名為查查。」

查查回家後的表現,完全超出Iris的想像。「查查和鈴鈴第一次見面,已互相依傍,事事禮讓,完全沒有爭地盤、爭寵和爭吃。此外,查查性格溫馴穩重,在街上遇到其他狗隻,絕不會撩是鬥非,無論是外出還是在家,都喜歡乖乖的倚在你身旁。」

聽Iris的形容,查查幾乎完美,難道一點缺點也沒有?「也不能說是缺點,由於查查是流浪狗出身,所以一定要外出,才肯大小二便;另外牠也喜歡追貓,但後來家中多了頭小貓,反覆教導牠後,也改了這壞習慣。」

由於查查實在乖巧,讓Iris對唐狗完全改觀,促成了日後再有兩隻唐狗加入這個家庭,其中第二隻便是Diamond。「有一次我駕車時看到路邊有一隻小唐狗奄奄一息,便立即下車看看。走近才發現,小唐狗並非生病,而是在享受日光浴。」Iris當時估計牠只有約一至兩個月大,擔心牠被車撞倒,便帶牠回家,看看有沒有人願意領養。最後Iris還是找不合適的收養者,而Diamond則日漸長大,久而久之,便成了家中第三頭狗了。

牠無做錯任何事
對Iris兩夫妻而言,養三隻狗狗,已有點吃力,本來不會再養多一頭,可是唐狗Jade悲慘的遭遇,讓他們改變了主意。「那時我們的鄰居,也養了一頭唐狗Jade,放狗時偶然會碰到面。最初一直沒有問題,但後來發現,鄰居已沒有再帶Jade出街,一切交由工人代辦,而且Jade的皮膚病愈來愈嚴重,他們也沒有帶牠看醫生。」本來別人的家事也不好管,但這位鄰居決定返回加拿大,竟把Jade遺棄在南丫島的動物組織!



唐狗本已屬「不受歡迎」狗種,加上Jade的年紀不輕,又患有皮膚病,被人領養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

Iris和Ringo幾番考慮下,覺得不能不管,最後還是決定將Jade接回家。「Jade回到屋苑時,顯得十分高興,以為可重回舊主人的家。其實Jade從沒做錯過什麼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呢?」

聰明乖巧容易教
很多人都覺得,唐狗和上了年紀的狗,都很難教導。Iris對此絕不同意,「唐狗很聰明,很多東西一學就會。以大小便的習慣為例,鈴鈴便學足一個月,Diamond教也不用教,看到報紙便知道,就算是六七歲才到我們家的Jade,也是看Diamond『示範』一次,便學懂了」。

既然鍾愛唐狗,當Iris看到唐狗會成立,發覺跟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便馬上加入。「由於唐狗常常被人看低,所以我對牠們的訓練更嚴謹,事實上牠們容易教導,能遵從很多指令,可塑性很高,若你要牠守門口,牠確是可以很惡,相反亦能很溫馴,一切視乎狗主如何教導。」現時查查和Diamond都是唐狗會的唐狗大使,定期外出探訪及表演,讓不同社群得到關愛之餘,亦藉此宣揚唐狗的種種好處。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流浪狗絕育設條件 政府捱轟 周一嶽:須確認主人或由團體當狗主

《經濟日報》, 2010/5/6

團體爭取「絕育再放回」以解決流浪狗問題,但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昨稱,將流浪狗絕育再放生,必須先確定狗主身份,或由志願團體當流狼狗的主人。多個動物團體炮轟政府卸責,不合邏輯。   

愛護動物協會去年收到3,000頭被遺棄狗隻,逾6成為唐狗,部分已在中心長居達2年。   

年僅21個月的唐狗Potato(桃桃),是現居於愛護動物協會領養中心最長時間的一員,她由數個月大開始至今,在中心已長居達19個月。協會公關及傳訊經理顏綺苓稱,狗隻只有十至十數年生命,卻因被遺棄,致一生中可能有兩成日子都在領養中心度過;「桃桃未足2歲,是最需要學習社交的階段。」

愛協年接3千棄犬 多為唐狗
協會去年接獲3,000頭棄養犬隻,其中約1,800隻為唐狗。顏綺苓稱,除了狗主棄養外,流浪狗的急速繁殖亦是問題關鍵,只有進行「絕育再放回」才能改變情況;但她稱,與當局討論近10年、完成當局要求到多區進行游說,仍未見政府落實試行。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昨在立法會上回應質詢時稱,與志願團體正商討為流浪狗絕育後放生的計劃,但先要確定其主人身份,或由志願團體是否願意做流狼狗主人。  
 
顏綺苓批評當局推搪處理流浪狗的責任,反而要求志願團體做流浪狗主人,背負重大的隱藏責任。
  
「如果那隻狗咬了一名畫家的手,對方索償金額可以很高。一班有心人想幫助解決流浪貓狗問題,反而要被控告,根本不合邏輯。」顏稱。 絕育後變溫馴 放回較安全   

她補充,已絕育的狗隻較溫馴,該會亦不會將具攻擊性或在鬧市生活的流浪狗放回社區,風險相對低。   

保護遺棄動物協會總監陳淑娟亦批評當局的言論,指志願團體已出錢出力幫狗隻絕育,不應要求他們再為流浪狗吠叫、嚇倒路人或咬人負責任,當局才是責無旁貸。

醒目唐狗智救墮坡行山客

《明報》,2010/5/5

「Oh!You are super hero!(噢!你是超級英雄!) 」港島山頂昨上演靈犬救人記,一頭由瑞士籍女狗主飼養的唐狗Shady,昨晨由主人帶同散步時,憑著靈敏嗅覺及聽覺,及時發現一名因頭暈不適滾落山坡草叢昏迷的行山客,當時Shady盯著草叢狂吠引起主人注意揭發事件,行山客最終獲救,送院檢驗後無礙。

主人大讚「超級英雄」
獲女主人大讚為「超級英雄」的雄性唐狗Shady約3歲多,一身短黑毛在陽光下泛著光澤,牠救人後,在附近放狗的菲籍女傭聞風而至,紛紛拖著不同品種狗隻上前打聽八卦一番。在眾人盛讚下,Shady猶如狗明星,女狗主除大讚一番,又取出狗糧作獎賞,同行的另一隻黑色雄性唐狗Prancer亦能分一杯羮,但還是Shady最神氣,豎起耳朵守在女主人身邊。

Shady的女主人Nana來自瑞士,居港3年多,家住山頂區,是非牟利慈善團體「救狗之家Hong Kong Dog Rescue」的義工。該會另一義工說,Nana為人和善,是會內活躍分子,積極參與會務,亦負責統籌義工工作。昨救人的Shady及同伴Prancer,便是Nana從該會領養的。

失足墮樹叢昏迷
昨事發之前,晨運男子杜×興(52歲)沿山頂香港仔水塘道近金夫人徑行山晨運,其間疑頭暈不適,失足翻落路旁3米深斜坡樹叢,撞傷頭面昏迷。因斜坡草樹茂密,杜某墮山後一直無人發現。

Shady停步狂吠草叢
至早上10時許,Nana帶同兩狗散步經過,本來人狗將要「惦行惦過」,但機警的Shady憑著敏銳聽覺及嗅覺,發現路邊山坡傳出微弱的人類氣息,Shady突然停步緊盯草叢,繼而不斷吠,甚至企圖撲向樹叢。Nana見Shady的激烈舉動不尋常,細心查看下發現杜倒伏樹叢內,更一度誤以為杜是吊頸自殺,急急報警求救。

因現場草樹茂密,消防員到場後要用工具斬斷樹枝才能爬落斜坡將杜某救起送院,幸杜傷勢不嚴重,抵達醫院後拒絕就醫,慌忙乘車返回現場希望拾回遺失的手機,可惜遍尋不獲,他事後向記者說︰「我唔識英文,但都好多謝女狗主及狗救咗我一命。」之後匆匆離去。

2010年5月1日星期六

無良狗場43貓狗獲救

《蘋果日報》,2010/4/29

沙田馬鞍山村一個狗場被揭發疏忽照顧狗隻,場主將牠們困於狹窄環境,以致出現皮膚病及甩毛等,身體狀況甚差。漁護署及愛護動物協會人員昨到場撿走 43隻受虐的貓狗。

狗場場主涉虐畜被捕
現場馬鞍山村的村屋,男戶主姓王,一家居住超過 20年,早年養豬維生;政府收回牌照後停止養豬,但仍留有棄置豬欄。涉案被捕 43歲姓王男子,是戶主幼子。街坊指,王將豬欄改建為狗場,繁殖古代牧羊犬及約瑟嗲利等純種狗出售,另還有貓隻等,狗場並有義工協助打理。

據稱,王近期疑無暇照料狗隻,他將 40多隻貓狗關於 2樓一個約 300呎房間,環境非常惡劣,而且沒有給予足夠食物,狗隻因此出現皮膚病、生滋及甩毛等,並互相感染甚為虛弱。一名狗義工日前見狀,向一個保護動物組織投訴。昨中午 12時,該組織人員到訪,但被拒諸門外於是報警。

警方通知漁護署及愛護動物協會,漁護署獸醫檢查狗隻發現牠們狀況欠佳,部份更患重病。獸醫用晶片儀器測試,發覺大部份狗隻均未植入晶片。漁護署及愛護動物協會人員,將全部約 43隻貓狗撿走,其中有一隻是西藏獒犬,但牠神情呆滯及出現甩毛。另一隻古代牧羊犬身上的毛幾乎全甩掉,牠奄奄一息由工作人員用擔架床抬走。姓王狗場場主涉嫌虐畜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