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星期三

白泥任遊人踏足 瀕危物種陷煉獄 民間維護事倍功半 促設保護區規管

 Oriental Daily News A10 要聞 |1080 Character(s) |2022-12-10

元朗下白泥為欣賞日落勝地,亦是全港最大潮間帶泥灘,擁有紅樹林和海草床、多種瀕危動物棲息。不過白泥未如米埔,至今仍沒有法規或政策管理,公眾可自由出入,每逢假日便擠滿遊人,有保育組織擔心,泥灘生物會被踏死,加上亂拋垃圾,恐造成生態災難,惟政府未有保育措施或執法,僅依賴環保團體及村民維護,坦言事倍功半,促當局將白泥列為「海洋保護區」保育。

物種豐 亞洲最後海草寶庫

泥灘物種豐富,生長着「秋茄」紅樹,以及大片海草,包括「貝克喜鹽草」,香港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Dr. JD Gaitan-Espitia表示,白泥海草面積一般約2.4公頃,高峰期可達4公頃,是本港海草最後的穩定生長地,亦是亞洲最後的海草寶庫。

而紅樹及海草均提供居所、食物予海洋動物,包括馬蹄蟹。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育教育經理陳梓健指,統稱馬蹄蟹的瀕危中華鱟及數量稀少的圓尾鱟均棲息於白泥,而年幼馬蹄蟹更佔了全港的60%。冬季亦有候鳥棲息,例如瀕危的黑臉琵鷺及白胸翡翠。香港觀鳥會高級區域項目主任林釗說,白泥是黑臉琵鷺於香港僅餘的落腳點之一。

打卡掘蜆捉蟹 「你踩我又踩」

白泥「鳥語花香」,卻面對人為災難,陳梓健稱,大眾對白泥的認知停留於看日落、打卡、掘蜆及捉蟹等,忽略生態價值,尤其周末假日充斥遊客,未能控制人數,「你踩我又踩」,傷害了泥灘上的生物,衝擊地區生態系統。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社區教育經理溫翰芝亦說,泥灘生長了入侵物種「大米草」會使泥灘乾旱,危害泥灘上的物種。陳梓健補充,大米草現時僅靠保育團體與義工清理,10名義工每兩小時只能拔除9平方米的草,欠缺政府支援及協調,難以全面清除。陳又提到,協會與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合作安排義工、學生重整逾2,000平方米的荒廢而零散的蠔礁,方便生物移動覓食,而當中的「香港蠔」每小時亦可過濾30公升海水,期望能改善后海灣水質。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指,下白泥生態獨特,生物多樣化,對受威脅物種及其生長十分重要,生態容易受外來因素而受損,需重點保護。香港海洋保育聯盟促港府於2030年前將白泥列為「海洋保護區」,彭補充,當局可按生態敏感度劃分成區域管理,設計生態友善步道,減少遊客直接踏足泥灘。

環境及生態局回覆指,白泥部分地區已被納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漁護署會定期巡視。發展局已於今年8月底探討尖鼻咀、流浮山及白泥一帶發展潛力,環境局正探討可預留作海岸保護公園的範圍,並考慮將白泥地區的生態保育納入該範圍,保育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