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星期六

香港瘰螈|直擊飛鵝山「屍橫遍野」 一小時睹 14 屍、三為近危瘰螈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thecollectivehk.com/%E9%A6%99%E6%B8%AF%E7%98%B0%E8%9E%88%E7%9B%B4%E6%93%8A%E9%A3%9B%E9%B5%9D%E5%B1%B1%E5%B1%8D%E6%A9%AB%E9%81%8D%E9%87%8E%E4%B8%80%E5%B0%8F%E6%99%82/

細雨紛紛的清明節(4日),登山掃墓的車輛緩緩爬上飛鵝山,沿山墳旁車路走著,察見「屍橫遍野」。說的是野生動物,由山腳到山腰短短一小時路程,便有十多隻野生小動物被「路殺」,包括幾隻香港唯一有尾目兩棲動物、屬近危物種的「香港瘰螈」,被輾得血肉模糊。

這十多條小生命只是冰山一角。瘰螈每逢春季,會從溪間橫過馬路,到對面樹林棲息,途中遭遇「路殺」;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阿城)去年便在一公里範圍內,目睹近百屍體。「牠們遷徒過對面是自然定律,但這條車路的存在,並不是自然定律,是人建造出來的。」阿城花了一年時間上山共 40 次,紀錄牠們的生態,今起舉辦名為「一生螈命 」影像展,冀令公眾關注這場每日上演的「大屠殺」,思考如何保育野生動物

清明時節登上飛鵝山,在一小時路程內,記者最少紀錄到 14 隻野生爬行動物屍體。

野生爬行動物「屍橫遍野」

清明時節,中午下著微微細雨,不少掃墓人士坐車、撥著雨粉爬上飛鵝山;一度有八輛私家車、的士、旅遊巴「車貼車」上山,山腰旁也泊滿車輛。這條單程路也是行山人士登山之路,不時出現人車爭路場面。

記者跟隨生態攝影師阿城、以及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劉博士)登山,走了不過十分鐘,先見地上一隻已扁成一塊的屍體 — 牠的膚色灰黑,與呈橙紅的血肉被輾壓成一團,較清晰可辨的是一條長約五厘米的尾巴。阿城拿起牠翻一翻,果斷說:「這是變色樹蜥。」變色樹蜥又名雞冠蛇,是有鱗目鬣蜥科品種,可長達 40 厘米,有條長長的尾巴,喜歡曬太陽,能夠變色保護自己。

變色樹蜥膚色灰黑,與呈橙紅的血肉被輾壓成一團,較清晰可辨的是一條長約五厘米的尾巴。

變色樹蜥之死,僅是這場山野無差別「大屠殺」的序幕。在一小時路程中,我們最少紀錄到 14 隻野生爬行動物屍體;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血肉模糊,都是車輪下的亡魂。阿城和劉博士看著逝去的小生命,逐一辨認和說出物種,有橫紋鈍頭蛇、黑眶蟾蜍,連「百足」(蜈蚣)也難逃一劫。

近危物種香港瘰螈成車下亡魂

劉博士拿起其中一隻、佔半隻手掌大的動物屍體察看。牠雖已被輾成「一餅」,但憑其類近車路的灰色皮膚、肚子上獨特呈橙邊的斑紋,仍被辨認出是香港瘰螈。用四腳攀爬的香港瘰螈,身軀像蜥蜴,披著深色皮膚,每隻都有獨特的腹部斑紋,是香港唯一有尾目兩棲動物,60 年代被冠以香港之名。

劉彥芹手上拿著的是被輾成「一餅」的香港瘰螈。

劉博士介紹說,瘰螈以河豚毒素防範自然界的捕食者,斷肢亦可重生,有強大的存活率,一般壽命可長達十多年。但每逢到潮濕的春季,牠們在步行遷徒、過馬路到另一邊樹林生活的過程中,卻很容易被車輪輾死,「進化的過程中,牠們有很強的存活率,但牠們進化並沒有 account for 車輛,『行差踏錯』便死了。」劉博士說。

四腳攀爬的香港瘰螈,身軀像蜥蜴,披著深色皮膚,每隻都有獨特的腹部斑紋、部分呈橙色。

沿途有兩條路柱掛起了路牌、寫著「注意香港瘰螈」。記者今年一月初在飛鵝山已留意到這塊由「有心人」掛起的路牌,今次牌上再加添了瘰螈圖案。縱然有牌子提醒駕駛者留意,但瘰螈細小且深色、與車路融為一體;單單一個中午,便在路上發現三隻瘰螈屍體。

生態攝影師難忘睹過百瘰螈屍 

瘰螈一生懸命、努力在自然環境生存,卻難敵人類文明發展。阿城至今仍難忘去年四月,在登上飛鵝山一公里路程內,發現過百隻瘰螈屍體。「牠們遷徒過對面是自然定律,但這條車路的存在,並不是自然定律,是人建造出來的。」車路成為「原居民」的葬身之地,瘰螈之死,給阿城上了一課震撼教育。

有心人在山路掛起「注意香港瘰螈」路牌,印有瘰螈圖案。

自此,阿城先後登山 40 次用鏡頭記錄瘰螈,拍下牠們從生長到死亡的旅程。要捕捉瘰螈日常並不容易,即使挑選潮濕的下雨天,也不一定能碰見牠們出沒,阿城便試過在山上通宵留守卻「食白果」。除靠運氣、也要耐性,阿城會潛伏在溪林,靜靜看著細小如硬幣的瘰螈,捕捉牠們卵生、求偶打架、甚至「打喊露」。

曾看過無數瘰螈屍骸的阿城,今日重返故地、遇上昔日場景,坦言已不再震撼,但依然感觸、痛惜生命流逝。「我不會說麻木,始終是一條生命,你不會想牠就這樣死去。如果是行山人士,每日經過可能會覺得沒甚麼,但牠原本不應該這樣死掉的。」

阿城花了半年時間捕足瘰螈日常,包括牠們的生命週期,鏡頭下捕足到正打呵欠的幼蟲。(馮漢城攝)

「一生螈命」展眾籌達標今起展十日

阿城認為,香港社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較落後,例如在日本沖繩郊野,到處都是注意野生物種出沒的海報和告示板,既介紹物種、也點出哪裡發現過到動物屍體,從而呼籲駕駛者小心,這類型告示在本港卻少之有少。阿城又建議參考台灣,在路邊加設矮細圍欄、防止瘰螈走出馬路,甚至定期由專業人員協助牠們遷移;不過他承認,仍未想到甚麼是最佳方法,盼透過研究,促進社會探討如何保育。

《集誌社》一月初曾報道,阿城發起眾籌辦策展;眾籌最終達標,深水埗大南街 Parallel Space 由今( 5 日)至本月 21 日,將舉行「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冀喚起公眾對「路殺」關注,推廣保育香港特有物種瘰螈。展覽是其計劃的第一擊,阿城接下來擬與嶺大、以及民間生態研究人員合作,記錄香港山野「路殺黑點」,冀讓公眾登山時留意,激發社會思考保育野生動物的方向。

眾籌達標,「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由今日( 5 日)至本月 14 日在深水埗大南街 Parallel Space 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