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

全新的海洋公園 應真正保育動物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hk01.com/01觀點/421225/全新的海洋公園-應真正保育動物
海洋公園向政府提交「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劃」建議書,申請逾100億元資金,計劃擬集中於加強環境保護、生物保育。計劃要待1月20日在立法會委員會討論,但海洋公園撥款申請的消息一出,已引起多個動物保育團體關注,令動物權益也成為撥款申請的討論一個焦點。
海豚以及其他動物的下場如何,仍為港人憂慮。(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海豚以及其他動物的下場如何,仍為港人憂慮。(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海洋公園內的動物權益,過去曾為人詬病。市民記憶深刻的如數年前一隻海豚疑似「自殘」,衝向池邊及直插池底,甚至以鰭用力撞向池邊,現場巨響連連,令人相當擔心海豚「被囚」狀況。海洋公園周一(13日)公佈《未來發展藍圖》,宣布將取消海洋劇場表演,可謂是動保團體的一次小勝,但海豚以及其他動物的下場如何,仍為港人憂慮。

動物表演或令觀眾嘖嘖稱奇,海洋公園多年的海豚表演更是港人的集體回憶,但圈養動物有如慢性殺害。動物福利學會(AWI)的美國鯨豚專家Dr Naomi Rose指出,鯨豚動物的活動範圍由數百至上千平方公里,而且鯨豚極為聰明,具有自我意識,群體結構複雜,甚至有文化存在,圈養環境無法滿足牠們的生長需要。而被圈養海豚的死亡風險亦較一般野生動物為高,死因更多涉及壓力症狀,包括肺炎、敗血症等。動物為人類表演,被迫跳躍、翻身、頂波「博君一笑」後,動物卻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海洋公園以「自然和保育為本」作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方針,園方除了停止利用動物表演之外,更應逐步停止圈養。過去由海豚表演的「海洋劇場」長年是海洋公園的重頭節目,園方認為海豚是「保育大使」可以提升遊客保育意識,但說法未免過往理想。遊客觀賞海豚表演始終屬消閒性質,遊客縱然為海豚的華麗跳躍歡呼,也未見得遊客對動物保育的了解大有加深。以剝奪動物自由來讓人類了解動物保育,更可謂本末倒置,是以扭曲生態的方式保護生態。
圈養動物並非提升保育意識的唯一辦法。(資料圖片/VCG)
圈養動物並非提升保育意識的唯一辦法。(資料圖片/VCG)

真正提升保育意識
圈養動物並非提升保育意識的唯一辦法。例如生態遊、潛水、行山導賞等,一樣可以讓遊人了解保育,以達到教育推廣的目的。而透過科技,海洋公園亦能研究以3D投影取代動物,對小朋友的吸引力也不遜於實物。在有其他辦法可供代替的情況下,圈養動物、訓練動物表演百害而無一利,過去利用動物表演吸引遊客的營運方式應可免則免。

隨海洋劇場落幕,海豚可以「放假」休息,不必為海洋劇場的表演操練。但海豚最終將如何「退休」,以至其他動物的待遇如何,政府及社會仍須跟進。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於上周五(10日)聯同動物保育團體「豚聚一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就海洋公園發展計劃舉行記者會,要求關閉海洋劇場及展館,訂立停止圈養動物時間表,安排動物「退休」,及提高海洋公園透明度。具體做法雖然要全盤考慮優劣,但建議背後的方向值得肯定。
圈養傷害動物,對人類也益處甚微。(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圈養傷害動物,對人類也益處甚微。(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圈養應該自然成過去
政府作為海洋公園的全資擁有者,撥款時可以加入條款,限制海洋公園不能以新撥款再購入或繁殖海洋動物,改變過去圈養動物、訓練動物表演的營運方式。圈養傷害動物,對人類又益處甚微,這種利用動物的營商方式應該得以改正。海洋公園內的已有動物,因為已習慣動物園環境,放生難度極大,亦不切實際。所以在撥款之中,政府應加入條款要求園方安排動物「退休」。例如要求一定百分比的款項須用於照顧從「演藝生涯」退休的表演動物,以及在規劃新用地時須預留足夠用地安置圈養動物。

目前至少18個國家已立法淘汰繁殖及圈養海豚,瑞士,印度,智利等國家停止利用海豚表演。法國2017年通過法例,水族館不可以再繁殖新的海豚和殺人鯨,或買入新成員,讓圈養表演自然死亡。美國亦已有計劃將圈養海豚安置到保護區海灣,讓牠們在類似動物園的受保護環境下,享有更比以往圈養期間更大的活動自由,以「退役」形式生活。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人類自己亦不想自由受限、終日接受「頂波」訓練,那麼過去人類圈養動物的做法也應告一段落,讓圈養動物成為歷史,真正做到以「保育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