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2021/2/24
如果有一天,當你看見一群人在布網、抓雀鳥時,請不必驚慌,因為他們可能正在進行鳥類環誌的工作。香港觀鳥會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有關工作,為雀鳥度高磅重,並套上腳環,收集鳥類數據作監察,以及培訓鳥類環誌專業技術,助鳥類研究和保育。圖/文:朱偉坤/梁錦麟
鳥類環誌往往需要在雀鳥睡醒前進行,採訪當日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阿東)在清晨6時,就開始摸黑進入一片樹林,為鳥類環誌做準備。
「唔好咁大聲,好容易嚇親啲雀仔。」到達目的地,整頓裝備後,阿東就繼續摸黑上山,爭取在雀鳥醒來前,在雀鳥經常出沒的地方布置霧網。看似容易,但為免雀鳥受傷,霧網比普通網更為幼細,加上光線昏暗,架設起來並非易事。
天未光上山布網幫雀度高磅重
布網難,解網更難。每隔一段時間,研究人員就需要檢查霧網,一旦有雀鳥被網纏着,就要為牠解開,並開始度高、磅重。在解網的時候很講究經驗及技巧,既要保持鎮定,運用適當力度,耐心將網打開,畢竟雀鳥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解網後,就會將雀鳥放在白色布袋內,再一隻隻開始度高、磅重,分別量度並收集牠們的重量、翼長及尾長等數據。除收集數據外,亦要為雀鳥套上腳環。每個腳環都獨一無二,其他國家的環誌人員可以透過腳環,和環鳥會交換資料,久而久之,就能綜合各地環誌的資料,如雀鳥的遷徙路線,再作進一步的保育行動。
整合遷徙路線 與全球合力保育
為人熟悉的黑臉琵鷺就是於1994年開展全球同步普查,透過環誌記錄,找出每個落腳點,整合黑臉琵鷺的遷徙路線,使各地保育組織能在特定地方進行保育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由1994年,全球僅351隻,升至2019年的4,463隻。在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後一年,阿東就開始接觸鳥類環誌,他直言,經過25年後,感覺仍然震撼。阿東指,環誌和觀鳥感覺不同,始終是有一條生命在手中,必須謹慎對待,為雀鳥的安全負責,亦感覺到雀鳥和自己之間的連結。「而且每一次都會係一個挑戰,你永遠唔會知下一秒係點,唔會知今日係冇收穫,定係搵到新嘅雀仔。」
另稿:
做環誌需領牌 有經驗者帶領
鳥類環誌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大有學問,很多時候雀鳥只有手掌大,一旦用力過度,很容易就會令雀鳥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進行環誌工作時,需要由漁護署發出許可證,並在指定地區定期進行。
在每次進行環誌工作時,都必須在資歷豐富的人員監管下執行,而當中涉及的雀鳥種類、方法、工具等,都要獲得漁護署的批准。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所有野生雀鳥均為受保護野生動物,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捕捉或故意干擾任何野生雀鳥,否則即屬違法。因此,進行環誌工作前必須取得許可。
「最少要認到每隻的品種」
「我會要求佢哋最基本要認到每一隻雀仔係咩品種。」除此之外,阿東指查看脂肪、檢查羽毛看年齡,都是基本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確保雀鳥的安全,因此掌握環誌工作的基本知識大約需時3年,而香港有足夠經驗帶領進行鳥類環誌工作的人不足10個。 另稿:
石油洩漏 海鳥受致命傷害
石油洩漏事故經常發生,相信大眾都會了解當中的禍害,但是有否想過即使是小量的石油洩漏,例如水上電單車的油缸洩漏、非法傾倒中夾雜的油渣,亦都會對雀鳥造成致命性的傷害。
羽毛染油污 無法浮於水面
受影響的雀鳥大多數是長時間棲息在海洋或水上,如海鷗、鴨子及企鵝等。但當石油污染到岸邊的水域時,岸鳥都會受到連帶影響。最直接的例子是,牠們會進食受污染的魚類,以致健康受損,甚至死亡。 羽毛染上油污則是對雀鳥最直接的影響。一般而言,當羽毛無法保持雀鳥的體溫,加上染上油污後,羽毛的排列就會失衡,令到雀鳥無法浮在水面。而當雀鳥身體沾上油污時,牠們亦會因此用鳥喙整理身上的羽毛,去除身上的油污,誤食油污,以致內臟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