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日星期二

【鯨魚之死 歸因人類的貪婪?】

2023-07-31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75080507990391&set=a.630338522464590

今次香港鯨魚之死,除了可歸因於「人類的貪婪」,亦可從以下5大關鍵事實判斷:

● 除了《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現時港府主要透過設立海岸公園 (7個,另外有1個擬建中) 和海岸保護區(1個)保護海洋生態【註1】,但除了佔海最小的鶴咀海岸保護區,各海岸公園均只有船速限制【註2】,幾乎沒有任何條例限制船隻進入,僅海下灣海岸公園極小區域禁止機動及船內引擎船隻進入【註3】,基本上如鯨魚這類海洋生物來港,亦無處可避漁船與人群。

● 香港研究鯨豚的民間團體多年總結,其中一種對海上鯨豚最大的威脅,便是船隻。例如香港江豚最主要的死因,便是船運時被螺旋槳擊中,或是被棄置漁具纏繞【註4】。過往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曾批評現有海洋保護政策沒有針對特定物種 (species-specific)的措施【註5】,當鯨魚出沒時漁護署亦不考慮針對性訂立「臨時保護區」禁船禁釣,只稱因出沒地點時間不固定,執行上並不可行【註6】。

● 近十年設立或擬議的海岸公園,一半是因補償填海破壞而設,如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是為了補償港珠澳大橋工程而損失的海洋棲息地【註7】;現時擬議的北大嶼海岸公園,是為了補償機場三跑填海所造成損害【註8】,將現存和擬議中的海洋保護區面積相加,也僅佔香港整體海域的5.15%【註9】,遠低於國際海洋保護區標準的30%【註10】。今次鯨魚出沒及浮屍之處,正正位於WWF曾建議其中一個在內牛尾海海域增設的海洋保護區內,然而至今方案仍未有下文。

● 就算是現存的海洋保護區,WWF亦指出過各海岸公園身面積不足 (small)、零散(fragmented)、缺乏連繫性(connectivity),難以發揮保護該區生態的效果【註11】。如對中華白海豚來說,會動輒便游離保護區。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亦有建議連接大嶼山鄰近的海岸公園,以使其更完整【註12】,卻一直不被接納。

● 鯨魚葬身之地西貢牛尾海一帶並沒有按團體建議設立海洋保護區,反而長遠卻見到近年北部都會區在推動「宜遊」規劃概念,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建議新快船路線則經過是次鯨魚出沒水域,標榜45分鐘由深圳南澳直通西貢市碼頭【註13】,加上近年不斷擴建西貢鄉郊外島碼頭,當區亦有不少遊艇會與遊艇活動,可見鯨魚剛好位處於香港其中一個加速旅遊化的海域之中。

反思:圍鯨打卡、近距離觀鯨固然是明顯可見的可能死因,但現行規範這些活動與行徑,以至保障海洋生態的政策,本身又是否是其中一個背後隱含的潛在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