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7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andthen.hk/column/%e7%9f%a5%e5%9f%9e-kitchan/76998_%e9%98%bf%e6%a3%8d%e5%b1%8b-%e9%8c%a6%e7%94%b0-%e7%8b%97%e5%a0%b4/
狗場,可以有幾靚?
擠迫。悶熱。簡陋。資源有限。用住先。
這些大概是我們對大部分新界狗場(動物收容所)的基本印象——胡思亂想,如把狗場當成精品酒店的概念去設計和經營,會是怎樣?
去年落成,位於錦田的阿棍屋狗隻暫托中心,將會是個值得參考的示範:那是一個看來更像博物館或青年旅舍的空間,一氣呵成的弧形結構,房間整齊排列,設有公園般的戶外活動空間;陽光照下來,一切潔淨明亮,完全脫離對狗場的既定想像,稱得上前所未見的實驗。
負責設計這中心的,是本地建築事務所LAAB,重點概念是under one roof:「讓人與狗互相依靠,分享同一個小社區。這裡不只是個動物收容所。」LAAB建築總監葉晉亨(Hang)這樣形容。
由於資源所限,大部分本地狗場只能以簡單設備搭建,狗隻居住環境欠佳。流線型的鐵皮屋簷,俐落地穿起整座建築,可以遮蔭擋雨,也符合政府要求的用地覆蓋率;相比傳統狗場常見的鐵皮屋頂,儘管物料一樣,但就顯得額外厚身,因為加入隔熱及隔音棉層,讓空間更安靜涼快。
原址本來是乾涸的空地,現在中庭種了兩棵樹,一棵為白蘭,靜待開花時飄散出香氣;另一棵是錦葉欖仁,製造類似公園的綠意,而簷下迴廊同時提供環境優美的步行徑,讓中心的義工定期把狗隻帶到戶外散步,保持身心健康。
而這公共空間比想像中重要,倘若有人願意領養,步行徑便成為他們跟狗隻短暫相處的場地。值得留意的是,房間的大門一率髹上蛋黃色,這並非純粹的美學考慮:狗隻能夠準確看到的顏色,只有黃藍兩種,於是設計師選擇了明亮討好的黃,用來遷就狗隻的視點。
而門的觀景窗一開為二,一個較高,另一個明顯偏低,前者為人而設,後者配合狗的高度,即使待在室內,亦容易看得見外面的世界。
中心設有七個狗隻居住的房間,全部裝設冷氣,面向對面馬路水務署的辦公大樓,大大減輕對附近民居帶來的聲浪。
走進去,空間劃開成一間間獨立個室,以玻璃磚牆相隔,設計成半開放式,擺脫鐵籠或密室的幽閉感覺,因為這是住客進食和睡覺的房間,而不是鎖住動物的囚室。
磚牆並非全透明,選用半透明磨砂玻璃,有其實際需要:「有些狗性格較兇惡,全透明的話,容易和隔壁直接眼神對望,終日互相吠叫挑釁。」Hang解釋。
最重要(也是整個項目最花成本建設的部分)的是室內去水系統,方便員工每天灑水清潔,地面不易積水,解決了一般狗場經常面對的衛生問題。種種美好心思的背後,源於哀傷的現實:近年新界東北瘋狂收地發展,遭殃及的除了生產食物的農地,以及村民多年來建立的家園等等,較少有人記起的,是為數超過4000的動物,牠們曾經都是鄉民,其中大部分屬半放養的村狗,一直盡責防盜和保護家園,結果因為城市發展而失掉安身之所,亦未必能陪伴主人一起上樓,往往只能流離。
而這空間正是針對新界東北的村狗而設,阿棍屋於2019年申請發展局的「支援非政府機構善用空置政府用地的資助計劃」,以低價租用約12,000呎空地,並獲資助工程成本,於高埔新村設立動物拯救中心,去年開始投入運作。
這裡暫時共有50頭村狗入住,名義是暫托,原意當然是努力為狗隻尋家,不過真相未許樂觀——新界村狗多數體形龐大,加上通常對陌生人極為防備,幸獲領養的機會相對較低。
阿棍屋優先安排大狗入住新落成的收容所,主要希望讓牠們安享晚年,而沒能帶狗上樓的村民,也可定期前來探望相聚,讓人與狗保持聯絡。
農村被滅,鄉情消失。
作為社區一份子,村狗跟人類一樣,沒有扭轉命運的能力;牠們值得擁有的補償,不是一個暫借的收容所,而是一個屋企,一點關愛,一種在乎生命的尊嚴。
(圖片來源:LAAB & Jeremy 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