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Pao Daily News C06 世紀 |1435 Character(s) |2024-08-22
文 鄧正健評論人,偶爾寫詩、小說及劇場文本。著有文集《道旁兒》
剛剛才看到初生熊貓的模樣,我感到相當意外。那全然不是一隻縮小了的成年大熊貓,而是體型比想像中更小,像一隻老鼠,全身粉紅,未見成年熊貓那種標誌性的黑白毛色。牠們無力地躺在研究人員的手掌裏,任他們給其餵食奶水。據說熊貓母親一胎多只生一子,偶而才生兩隻,但野外存活率不高,通常只有一隻活下來。網上資料說,幼小的熊貓要兩個月才開眼,3 個月才懂爬行,那時才慢慢長出黑白毛色,直到兩歲左右,才脫離母親照顧,獨自生活。哺乳類動物來說,不算早熟。
熊貓是可愛的,這是人類一廂情願的想法。牠們長成胖嘟嘟的樣子,黑白毛色勻稱地長在身上不同部位,臉白,耳鼻眼卻是黑的,尤其是那兩幅在雙眼四周的黑色毛塊,乍看像兩隻垂下的大眼睛,渾然天成的卡通樣,叫人類輕易投射出可愛溫馴的形象。也因為熊貓瀕臨絕種的消息一直被轉述,那就更顯我見猶憐了。
自古以來,熊貓就是中國的,據載早至唐代武則天時期,就有向日本天皇贈送兩隻「白羆」的紀錄——白羆,就是熊貓的古稱,這個說法很可能穿鑿附會,卻經常在「自古以來,熊貓就是中國的」的論述裏被引述。更可靠的說法可能是:自某個時期開始,熊貓就是中國民族建構的工具。我翻查過一些資料,沒查到熊貓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况下開始被稱為「中國國寶」,我只知道熊貓被利用作外交工具,大概始於民國時期,而「武則天贈送給日本的『白羆』其實就是熊貓」這個說法,也直接接通了這段中國「熊貓外交」的現代史,使熊貓成為「自古以來」了。
熊貓被圈養不好
我分別在香港和台灣的動物園裏見過熊貓。印象並不如坊間媒體所呈現的那般「可愛」,而是叫我感覺到一份瀕危物種的孤寂和可憐。近年野生熊貓的數量有所上升,已有2000 隻之數,在瀕危物種名冊《紅色名錄》中已由「瀕危」降級至「易危」。這自然是好事,但未必是好事的,卻是人類保護熊貓的主要策略,仍然是圈養,我在網上照片中看到初生熊貓那如粉紅老鼠的樣子,就是在圈養區內的實驗室拍照的。當人們為能成功讓熊貓人工受孕並誕下幼熊貓而感到興奮,我卻念念不忘曾讀過一些關於如何為熊貓人工受孕的資料,其做法儼如當熊貓為實驗品般虐待,就不細說了。單說一點:熊貓很難在圈養區內自然交配和受孕,正是因為被圈養的熊貓缺乏野外生存的經驗,而從小就被一雄一雌的圈養,然後在某個人類認為適當的時候,被當作外交工具贈送出去。
「贈送」這個字眼可能有點不合時宜。在「熊貓外交」的歷史上,「贈送」不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卻是在中國改革開始時結束。1982 年,中國政府宣布不再向外國「贈送」熊貓,名義上是響應全球保護瀕危動物的訴求,但「熊貓外交」並未因此結束。熊貓被改為以租借或巡迴展覽的方式輸出國外,當中有外交元素,也有商業成分,及後再附上與外國專家對熊貓進行合作科研的內容。
對於以「保護熊貓以免其絕種」為由去圈養熊貓,我暫時沒有一套完整的動物倫理看法,純粹直觀感覺是:熊貓被圈養不好,正如在當代世界中,「動物園」這件事怎樣說也沒那麼理直氣壯了。我在香港和台灣見過的熊貓都是中國內地「贈送」的,官方觀點自然認為不屬「外交」事務,卻依然是讓那幾隻熊貓終身暴露在人類的觀光凝視下,被投射上各種政治性或非政治性的情緒。牠們那些疊字的名字並不屬於牠們,當我們滿以為,這些熊貓名字很配合牠們「可愛」的模樣,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可愛。
有研究指,熊貓在這地球上已存活了800 萬年,其近親在600 萬年前更曾經在歐洲生活過。果不其然,熊貓不是人類的,更不是任何國家的。熊貓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