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星期一

《情常在》毋忘愛 讓毛孩送別主人最後一程

May 29, 2023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hkanimalpost.com/2023/05/29/05291-5/

生離死別令人難過,對貓狗來說,面對主人離逝,如同失去摯愛,有揪心之痛。喪禮上,狗狗看著已長眠棺木的心愛主人,就像知道這次是與主人最後的道別,目送主人棺木離開,在葬禮中顯得不安,甚至忍不住嗚嗚地悲鳴,但仍能安靜地參與整個過程,送他最愛的主人最後一程。

不少主人視所養動物是自己家人,當主人不幸離世,也希望生前所養的愛貓愛犬可以如同家人般出席喪禮。協助臨終規劃和喪禮服務的慈善機構「毋忘愛」,籌辦過不少讓貓狗參與的喪禮,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坦言,在這些喪禮中,深切感受到人和動物之情,道出段段貓狗與主人相依相伴的故事。

記者、攝影:周裕恆、梁美寶

以愛貓肖像作訃告封面

范寧憶述兩年前有位40多歲的年輕教授聯絡他,希望他們為自己安排一個個性化的喪禮,那年輕教授除了家人外,最親的便是和自己同住多年的19歲愛貓「丁丁」,因此丁丁在喪禮的角色十分重要。「我們在紀念冊和訃告都是用貓貓肖象作為封面,就像貓是他家人,去通知親友到主人的喪禮。他妹妹問我應否帶隻貓到喪禮,我說貓是跟他生活的,帶他去幫手守靈也好。」

喪禮當日,丁丁在主人妹妹的懷抱中,參與了整個儀式,目送了主人永遠離開。丁丁後來隨妹妹移民到了英國生活,本以為丁丁可走過傷悲,從新生活,結果翌年她以20歲高齡離逝,范寧說:「主人離逝,丁丁大約一年後也離逝,我覺得他是掛念著主人,他們相依為命,一位走了,另一位很快又走。」

主人喪禮上,其愛貓丁丁成為紀念冊的封面。(受訪者提供)
丁丁在主人離逝的一年後,也以20歲高齡離開。(受訪者提供)

毋忘愛總幹事Grace憶述其中一個喪禮,離逝的老父親很愛狗,晚年藉著愛狗及協助女兒照顧狗狗而拉近與家人的關係。

「在討論身後事時,他女兒說想爸爸和那些狗狗在一起,於是同事畫了一幅畫,畫中4隻狗和她父親開心地一起玩,其中一隻狗是盲了眼的,畫中那些狗都是她父親所養過及已離逝的狗。」這幅畫寓意她父親和那些狗在天家重聚,延續人狗之間的愛。

毋忘愛職員為伯伯喪禮繪畫了一幅四狗伴伯伯的畫,四隻狗都是伯伯過去所養並已離逝的狗狗。(受訪者提供)

懂性小狗送別主人悲鳴

Grace形容,參加主人喪禮的狗狗,和小朋友沒什麼分別,「狗狗望著主人,就好像小朋友般,表情就像BB,他們知道有事情發生了,但他們不知如何參與,家人要他做什麼,他便跟著做。」她看過狗狗在喪禮中發出嗚嗚聲,忍不住傷心地悲鳴,感覺像是不捨主人的離開。

不少主人在臨終前,最放不下就是自己的毛孩。范醫生表示,如果能夠找到義工幫忙處理好毛孩往後的生活,在主人離逝後順利交接,這樣主人也會更安心去處理身後事。

狗狗參與主人喪禮,發出不捨主人的悲鳴。(受訪者提供)

創社企助人辦身後事

毋忘愛由范寧醫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有心人創立,范醫生現時擔任公立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以手術幫助很多癌症病人和死神搏鬥,但他同時亦富使命感,曾經擔任過無國界醫生主席,在肯尼亞、加沙、海地、利比亞等戰區或貧困地方進行人道救援。

范醫生在2013年創立社企毋忘愛,將跑道由救人生命,轉到直面死亡,幫助人規劃身後事,服務包括生前預囑計劃、在家離世支援、個性化環保喪禮等。

他坦言,創立這社企初衷原本是推動環保。「最初是一個關注環保和樹木的捐助者支持我們去成立,純粹做環保殯儀,當時有研究說香港有67%受訪者指離逝時會考慮環保殯儀、海葬等。環保滲入生活每一層面,是否死也可以是環保呢?既是福蔭後人,也是關顧世界環境。」

范寧醫生創立毋忘愛,希望幫助人「好生好死」,籌劃好身後事。(梁美寶攝)

臨終不只是一場喪禮

然而,在開展服務後,范醫生和團隊體悟到原來「臨終」並不只是一場喪禮那麼簡單,而是需要事先準備,包括臨終者的照顧安排、照顧者面對的壓力和困難、在家離逝的支援等,還有十分重要的「平安三寶」,即決定何時拒絕維生治療的「預設醫療指示」、委任受權人處理臨終者財務事項的「持久授權書」,及決定臨終者晚期的照顧和治療模式的「預設照顧計劃」。

「我們看到很多家庭雖然有資源,但不知道應該怎麼運用才得到好的臨終服務。照顧者的壓力很大,當他們要尋求諮詢時,究竟可以找哪些機構提供專業意見呢。在毋忘愛10年的發展過程,我們越走越前,透過和其他社福機構合作,幫助有需要家庭做服務配對。我們亦和數位社區醫生及善終醫院合作,幫忙處理預設醫療指示,和為在家離逝者上門簽署死亡證等,希望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的社區服務網絡。」

毋忘愛從在生時籌備到喪禮提供專業服務。(梁美寶攝)

活躍人生不留遺憾

「好生好死」和積極生活、活躍人生(Active Living),是范醫生和毋忘愛的理念,他認為不應等到臨終前才考慮身後事,「要積極生活,就要像買保險般兩手準備,預備好生好死,即使死亡不會即時發生,但一早準備好,屆時便不用那麼苦惱。當你重病時,一心只會想醫療,到真的有天不行了,你已經錯過了和家人一起的時機,而且無論幾多歲,人都會有夢想,都會有想做的計劃。」

他說:「人生最成功未必是豐功偉績,而是我們盡量不帶遺憾而離開,這個就是一個成功人生。」他表示,港大醫學院的學生在5年級時,會安排到他的醫院學習生死,去探訪臨終病人和他們的家人,聆聽他們的說話,其中有一個故事讓他印象深刻,「有個只得一個月命的90歲婆婆,很掛念在澳洲讀獸醫的孫女,但因為孫女快將考試,婆婆的家人怕耽誤了孫女的學業,沒有告知婆婆病重一事,學生問我怎麼辦,我便叫他去問問婆婆家人,如果孫女返回香港時不是來探婆婆,而是奔喪,你覺得她會怎樣想?她會不會覺得是一種遺憾呢?」

就是這番話讓婆婆家人想通,而范醫生亦寫了一封信給澳洲的大學,為那孫女申請延期考試。最終孫女回港,陪伴婆婆度過人生最後的一個月。

范寧醫生坦言,活躍人生很重要,及早為身後事作出預備,可以盡量讓人生不留遺憾。(梁美寶攝)

毋忘愛團隊現時約9人,也有義工和離逝者的家人來幫忙,每個月都要處理約20宗個案,幫助臨終者和家屬配對社福機構服務,籌備個性化喪禮等,「我們沒一個是做殯儀出身,但我們的專業和學識,和全世界殯儀服務所讀課程相符,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社會服務、藝術、化粧布置等。」

他們幫助臨終者和家人,難免經歷別人的傷痛和不安,范醫生表示很欣賞團隊成員用心去承載別人的眼淚和情感,形容他們十分專業,一直保持平和的心,這樣才能更持久地幫助到更多人。

毋忘愛為慈善機構,推動綠色殯儀。(梁美寶攝)
環保棺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梁美寶攝)
毋忘愛為離逝者安排個性化喪禮,其中一名離逝者生前愛飲清酒,其喪禮亦特別送清酒予前來出席喪禮的親友作回禮。(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