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星期一

9亡猴染類鼻疽 料涉翻土工程 疑人員鞋沾泥帶菌入籠 土壤樣本陰性待種菌

 Ming Pao Daily News A01 要聞 |2422 Character(s) |2024-10-19

【明報專訊】香港動植物公園9隻猴子本周初集體死亡,文體旅局長楊潤雄昨日表示,經解剖化驗後確認死因為感染類鼻疽伯克氏菌(類鼻疽)引發敗血病,而月初公園曾因維修灌溉喉管而翻土,按該菌在靈長類潛伏期計算,估計事件與翻土工程有關。不過有關土壤樣本化驗後初步呈陰性,尚待種菌結果。被問需否全面關閉公園,楊稱相信跟進措施已足夠。衛生防護中心表示該菌一般不會人傳人及動物傳人,認為是次屬單一事件,市民毋須過分擔心。有學者稱被圈養動物出現類鼻疽爆發十分罕見,若泥土確為細菌源頭,今次事件本可避免,最大問題是公園人員防護意識不足,倡當局制定安全守則。

隔離猴情况穩定 園區仍關

動植物公園本周日及周一(13及14 日)分別有8 隻和1 隻猴子死亡,包括3隻屬極危物種的棉頂狨猴、4 隻白面僧面猴、1 隻白臀長尾猴及1隻松鼠猴,另有1隻白臀長尾猴隔離觀察。

楊潤雄表示,月初公園曾因維修籠舍附近花牀底的灌溉喉管而做翻土工程,哺乳類園區的工作人員或穿著沾有泥土的鞋進入籠舍,令猴子受感染,其後或因受感染猴子體內病菌濃度高,再與其他猴子親密接觸,導致今次事件,惟目前僅能根據環境證供估算,觀察中的白臀長尾猴情况穩定。

問需否關園 楊潤雄:措施已夠

對於涉事工程現况及是否需要閉園,楊說翻土工程「一日已搇番晒」,市民不會接觸到深層泥土,籠舍已用消毒藥水及高溫徹底清潔,哺乳類園區至昨日仍關閉,預防及跟進措施已足夠。本報向康文署查詢翻土位置,署方昨晚表示無補充。

毒測陰性 解剖揭脾大量菌

漁護署助理署長( 檢驗及檢疫)薛漢宗稱,署方本月13 及14 日收到康文署提交的猴子屍體及相關樣本,測試後發現甲型流感、猴痘、新冠病毒、鈎端螺旋菌均呈陰性,毒理學測試亦發現對農藥及老鼠藥等呈陰性。他說,解剖其中一隻死亡的白面僧面猴時,發現其肝臟及脾臟有異變,脾臟細胞含大量細菌,經化驗確認是類鼻疽,其後另外8個樣本亦發現該菌。他說該菌在亞洲常見,一般存在於泥土和水中,本港動物亦曾有零星感染個案,涉事猴子為外來品種,據外國經驗屬較易受感染;有文獻指出該菌在靈長類的潛伏期約一周,推算涉事猴子身亡前約5至7天受感染。

防護中心:一般不會動物傳人

薛引述園內獸醫稱,有猴子死前兩日食慾不振,較平時安靜,獸醫已採取所需治療措施,惜兩日後猴子死亡。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稱,漁護署提交17 個猴子的生物樣本,經類鼻疽PCR 測試全數呈陽性,而10個猴子食物樣本、9個水樣本及25 個泥土樣本均為陰性,泥土樣本正做細菌培植檢查,數日後有結果。徐說,該菌一般不會人傳人及由動物傳人,事件發生後園區工作人員健康狀况良好,綜合相關資料,認為今次事件屬單一事件,暫認為對市民影響很低,毋須擔心受感染。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講師鄧美娟分析,猴子在出現病徵後兩日內便死亡,主要是引發了會攻擊免疫系統的敗血病,而染疫後迅速發展成敗血病原因有三:一是猴子身上可能有傷口,令細菌直接入血;二是類鼻疽菌濃度很高,致猴子染疫後即日便發病;三是猴子本身免疫系統差,令病情急劇惡化。

學者稱圈養動物爆發罕見 或欠防護意識 促訂守則

鄧認為被圈養動物出現類鼻疽爆發十分罕見,若泥土確為細菌源頭,今次事件本可避免,最大問題是園方人員防護意識不足,不知道泥土中或有細菌可致猴子染病,沒採取防護措施,例如在籠外工作後不應穿原有工作服入籠,應更換全身衣物;而工作人員在照料猴子時亦可能疏忽,或以為猴子打鬧、抓癢等致身上有傷口普遍,未及時處理傷口致細菌輕易乘虛而入。她建議當局制定安全守則,日後要求工作人員在接觸及餵飼動物時須穿防護衣,加緊監察猴子身體狀况。

鄧又稱,若發現猴子發病後即時處方廣譜抗生素,雖不足以單獨治療類鼻疽,但或有一定功效可暫緩病情,建議如再有同類事件,獸醫可考慮處方,以控制爆發。至於應否在園內泥土撒熟石灰殺菌,鄧稱熟石灰靠改變土壤酸鹼值殺菌,應用在動植物公園未必適合,或會影響植物生長,建議用專用消毒藥水。她認同未必需要全園關閉,但如園內有其他正做工程的區域,則應考慮關閉以防再爆發。

類鼻疽知多些

病原體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可影響人類和動物,例如羊、豬、貓、狗等。該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類鼻疽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洲北部流行臨牀病徵

˙出現包括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視乎感染部位,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傳播途徑

˙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及進食感染,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或水滴,以及進食未經煮熟而有此菌的食物或食水。人傳人非常罕見,一般亦不會經動物傳人,但可透過接觸患者血液或體液傳播。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在颱風或暴風雨後可能暴露於地面,更易傳播,故感染個案較常於颱風或暴雨後出現高風險群組

˙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受感染風險較高。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者亦可能在職業環境中受感染潛伏期

˙ 通常為2 至4 周,亦可介乎1 天至數年。有文獻記載動物感染後的發病時間可由3日至10年治療

˙用抗生素治療。一些慢性感染或需較長期治理死亡率

˙約40%至75%

預防方法

˙沒有相關疫苗

˙避免接觸受污染土壤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要清洗或淋浴

˙排走每日首一分鐘自來水後,才用水刷牙、洗臉或洗澡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接觸土壤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