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陳慧敏:沒有孟子的都市

《明報‧世紀》,2010/3/26

在嬰兒的世界,沒有狗,只有汪汪;通常,他們認識汪汪,是因看到一頭汪汪,然後爸爸或媽媽就會指汪汪跟嬰兒說:這是汪汪。

二三十年前,香港不少人仍住在山邊木屋,汪汪是他們成長的伴侶,其實,不少香港人對汪汪都不會感陌生。

但是,隨著香港發展起來,香港人「富」起來,那些街上的汪汪、社區的汪汪卻突然好像變了窮親戚般,突然受到愈來愈有潔癖的香港人所白眼、歧視、逼迫。

流浪狗?原居民?
香港政府在電視上賣廣告,叫市民不要餵飼流浪狗,但是,什麼是流浪狗呢?說流浪,就是不屬於該社區;但是大家有否想過,流浪狗其實可能過去並不流浪,而是社區一分子,是原居民;只是,當一幢又一幢高樓大廈建成了,又或一幢又一幢貴價的獨立屋、低密度住宅建成了,這些動物原居民反而被冤枉成為流浪動物。

好了,原本的生活環境被破壞了,食、住、行都難以為繼——這些原居民沒有安居之所;連找食物也不容易,可以吃的,只有垃圾!行?只要牠們一在街上出現,肯定就會馬上惹得高尚的人類打電話到政府部門投訴,然後恐怖殘暴的捉狗隊就會奉命到場,為免批評,沒有就地正法,大開殺戒是靜悄悄的進行……

政策容不下孟子

香港的政策是反動物反愛心的,只要你是一個略有良知、略有惻隱的人,只要你願意向昔日的好友伸出援手,例如餵飼牠們,你就已經犯了王法,隨時惹上官非!

管理香港動物事宜的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在立法會上引述說: 「在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道毀滅比起『捕捉、絕育、放回』對於控制流浪貓隻的數目成效更大。」周一嶽只作選擇性披露,沒有同時列出世界衛生組織的文件多次指出:要控制狂犬病,為狗隻注射防疫疫苗才是上策,捕殺於事無補。

孟子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就算這個城市的人心中有孟子,這個城市的政策卻容不下孟子。狗隻是香港人的老朋友,不少香港人的童年歲月其實都有狗隻陪伴,不要把我們的老朋友兩極化——只有受盡萬千寵愛的中產寵兒,或者標籤牠們為過街老鼠般的「流浪」原居民。

讓牠們安享晚年
請支持TNVR 「Trap(捕捉)、Neuter(絕育)、Vaccinate(打針)、Release(放回)」——讓我們的老朋友、讓社區的原居民不再繁殖增加區內狗隻數目,讓這些社區狗能安享晚年並得善終;免得我們的朋友、這些社區的原居民朝不保夕,無處容身;更慘的是被漁護署捉狗隊無情冷酷地捉去,嚇得膽破心驚,然後困在冷冰冰的鐵籠之內恐懼地等候死亡來臨,死前受盡身心靈的折磨,慘絕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