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星期五

全球六宗港佔五 鼠傳戊肝攞命

《東方日報》,2019/5/16

三宗大鼠戊型肝炎新個案襲港後,衞生署昨再公布三名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證實全屬「C物種戊型肝炎病毒」,即與本港去年首次發現、亦屬全球首見的大鼠戊型肝炎個案的基因序列相同,顯示該病自去年起一直在社區蔓延,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估計,全港有兩成老鼠帶有戊型肝炎病毒,今次一次過有三宗確診個案屬不尋常,在流行病學上已屬社區小型爆發,料尚有十至數十宗個案未確診。一場繼○三年蝙蝠傳播致命沙士病毒後的動物傳播疫潮或一觸即發,港府防治及滅鼠工作卻歎慢板,有立法會議員昨要求當局急召開傳染病專家會議。

目前全球僅有六宗大鼠戊型肝炎病例,香港已佔五宗,並錄得一宗死亡個案,該病會否繼九七年H5N1禽流感及○三年襲港的沙士疫症後,成為另一個重創香港的風土病?何栢良昨表示,全港料有兩成老鼠帶有戊型肝炎病毒,滅鼠工作已刻不容緩,衞生當局更應立即抽驗各區的老鼠檢驗病毒基因是否有轉變,及老鼠間有否大規模的大鼠戊型肝炎爆發個案,以找出感染源頭。他批評政府仍沿用一年前的鼠患數據,非常荒謬及不理想。

蟲鼠接觸餐飲器皿播毒

大鼠戊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老鼠糞便有關,專家懷疑老鼠爬過及污染人類食品、餐具,及在社區生活環境留下尿液、糞便,均可能導致市民使用餐具及進食時中招,甚至昆蟲接觸老鼠糞便後再污染人類食物或餐具等,造成交叉感染,亦是傳播途徑之一。

倘基因突變或爆人傳人

另一危機是這款肝炎會否轉向人傳人,何栢良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認為,現階段暫沒有證據發現大鼠戊型肝炎已人傳人,但若病毒變種,則要小心。薛達解釋,新增三宗個案的家居接觸者暫未發現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現需觀察患者的家人會否染上同類病毒,並密切留意病毒會否出現基因突變。

何續指,近日天氣轉熱,擔心鼠患會進一步惡化。從已知個案可見,患者都有長期病患,而大鼠戊型肝炎可引致急性肝炎,如有嚴重慢性病的病人受到感染,亦可引致慢性肝炎,並提醒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要特別小心,確保要徹底清洗及煮熟食物等。

被問及貓若捉帶病毒老鼠,或鼠屍被曱甴等爬蟲類動物接觸,會否造成另一波傳染﹖薛達指出,現階段未有證據證明相關的結果,會再密切觀察,但若其他昆蟲接觸過受感染的老鼠,然後接觸人類的食物,則病毒有機會傳至食物,市民吃下便會感染病毒,因此進食前要煮熟食物,吃剩的食物要放入雪櫃,不要外露。

專家:食物需煮熟勿外露

家庭醫生林永和認為,夏天是傳染病高發季節,提醒市民回家後或進食前應要立即清潔雙手,最好用殺菌潔手液或酒精搓手液洗手。為預防食物受到污染,任何新鮮食物或熟食最好存放在雪櫃內。他又說,外賣食物在送出前或多或少已在餐廳擺放一段時間,容易因天氣熱變壞,且有機會在無人看管下被蟲鼠接觸,若餐廳將食物存放在後巷等鼠患出沒地方則更加高危。如果市民擔心,在家自行煮食始終較有保障。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的確實傳播途徑尚未明,而一般導致人類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則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如飲用遭糞便污染的食水傳播。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昨要求,政府盡快就疫情向公眾交代及開會討論,並就大鼠戊型肝炎多作宣傳。亦有議員因應大鼠戊型肝炎來勢洶洶,要求當局召開傳染病專家會議,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會徵詢傳染病專家意見,以盡早確定感染源頭及途徑。

另稿:
報紙填塞鼠洞 食署防治穿窿

港九新界三區爆出三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居住屯門友愛邨的一名長期病患感染者更已離世,區內居民人人自危。食物環境衞生署及房屋署後知後覺謀補鑊,要求清潔承辦商昨晨到友愛邨內各處進行大清洗及消毒,又派員到區內巡視鼠患情況,要求街市更換渠蓋,並派衞生督察檢視各熟食店衞生情況,防止老鼠接觸食物。有市民批評當局滅鼠不力,「通街都係老鼠!」

本報昨早直擊友愛邨,發現大批清潔工一早掩至,食環署職員則於十時到場,他們發現愛勇樓垃圾站衞生情況不佳,垃圾外露,風扇疑數年未清洗,散發惡臭,又在街市發現多個懷疑老鼠洞。然而,清潔人員只用報紙塞洞,疫症當前,滅鼠仍然敷衍了事。上述懷疑鼠洞鄰近街市及熟食檔,鼠竄五、六米便可輕易抵達附近食肆、街市覓食。

屯門區議員曾憲康昨與食環署一同巡視,他引述消息指,該署防治蟲鼠事務諮詢組前日在邨內視察時,初步發現三個鼠患黑點,除愛勇樓垃圾站外,愛樂樓外的建築廢料堆及邨內熟食檔均是黑點。他續指,區內鼠患嚴重,議辦每個月平均可接獲至少三十宗居民投訴,要求當局加大滅鼠力度,並調查今次感染源頭。

街坊:通街都係老鼠

友愛邨居民劉女士表示,常見兩、三隻比手掌更大的老鼠橫行,並形容「通街都係」,自己雖住二十五樓,仍見老鼠由天台經水管爬入屋。另一居民蔡女士表示,時常在街市及食肆看到如手掌般大的老鼠,對鼠患憂心忡忡。

九龍城馬坑涌道亦發現一宗病例,該區滿布唐樓,地舖多食肆,後巷衞生情況欠佳,巷內有居民擺放捕鼠器及數袋老鼠藥,顯示同屬「老鼠樂園」,有市民表示,向食環署投訴鼠患問題,卻無人理會,斥責當局漠視地區衞生。

另稿:
食物碗筷隨處放 小販車擺後巷 熟食攤檔恐變疫潮溫床

香港地道及街頭小食成行成市,熟食檔、大牌檔、冬菇亭食店林立,但不少攤檔將食物及食具隨處放,衞生情況堪虞,例如食店罐裝汽水罐面被老鼠曱甴「躝過」,顧客不知就裏拉起蓋掩就飲,隨時「中招」,又或者牛雜小販收檔後將熟食車停放在後巷過夜,也有可能成為老鼠樂園。有議員擔心熟食攤檔或成為疫潮危機之源,要求政府下決心預防鼠患,否則情況會惡化。

鄉郊垃圾站需防動物攻陷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形容,本港鼠患問題愈趨嚴重,居民投訴「老鼠大過貓」、「老鼠入屋」,情況令人憂慮。她多次在立法會要求政府解決鼠患問題,亦建議使用新科技滅鼠,但政府總是歎慢板,令鼠患不斷惡化,她促請政府加派人手清潔及滅鼠,並要跨部門協作,確保行動有連貫性。

葛珮帆指出,老鼠周圍走,大牌檔、小販,以至任何食肆、食物貨倉,總之有食物的處所都是高危,吸引老鼠出沒。她舉例說:「酒樓的碗筷擺過夜,如果有老鼠掂到,第朝飲早茶的食客便要特別留意,最好用滾水沖洗。」

除食物食具等衞生問題外,她又提到,市民落藥毒殺老鼠後,或會「屍橫遍野」,若食環署不及時清理,鼠屍又會是另一個傳播病毒途徑,不容忽視。她亦一直關注垃圾桶設計問題,尤其是鄉郊地區的垃圾站,一向都是老鼠、流浪狗、野豬等覓食之處,而今疫情嚴峻,她要求政府盡快全面更換可以防範動物的垃圾桶。

另稿:
議員轟食署唔識滅鼠

特區政府新科技滅鼠半年戰績得個「零」,有地區關注團體昨發布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二受訪港人不滿意政府的滅鼠成效,眼見食物環境衞生署滅鼠無能、技術落伍,引用的鼠患參考指數未能反映現實,市民恨鐵不成鋼,有團體將邀廣州鼠王來港助陣,又批評今次大鼠戊型肝炎在社區散播,政府有好大責任。

關注團體指出食環署引入的新技術不適用於香港,認為問題在於部門處事態度,寧願捨近取遠採用外國經驗,卻不肯放下身段向內地專家請教。

採新科技半年零戰績 食署認衰

食環署本月初在全港各區展開首輪為期兩個月的目標小區滅鼠行動,加強恒常的滅鼠工作。不過,市民還是不要寄以厚望,因根據該署往績,曾引入不少新科技滅鼠,例如今年三月試行的「夜視攝錄機」及「熱能影像攝錄機」監察鼠患,被立法會議員批評「只看不捕」;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早前大力宣傳,並於去年十一月率先在三個街市試行十五部「氣壓滅鼠器」,惟截至上月仍是「一鼠未捕」,成績慘不忍睹。

食環署昨回應滅鼠新科技「捉蟲」,承認去年在深水埗北河街市及牛池灣街市放置新式氣壓滅鼠器作測試,初步成效未如理想,表現亦不及傳統捕鼠器,至於夜視攝錄機監察計劃則於年初在市政大廈及後巷進行三個月試驗,今年七月可完成,屆時會評估是否將技術擴展至其他地區。

滅鼠成效欠佳 市民恨鐵不成鋼

昨日成立的「撲滅鼠患大聯盟」公布的民調顯示,一千二百零七名市民中,約六成半人在最近半年曾見過老鼠,鼠蹤主要在食肆和屋苑附近出現;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政府滅鼠表現一般,而對政府滅鼠表現感到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更約有三成二,顯示整體市民恨鐵不成鋼,不滿政府滅鼠成效欠佳。

身兼聯盟成員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指,食環署滅鼠至今仍採用傳統的老鼠籠及老鼠藥,惟食肆、街市及民居有充足食物,老鼠已不會被吸引而中招。

梁又指,從新西蘭引入的氣壓滅鼠器至今仍是「零戰績」,顯示香港與外國氣候、環境及老鼠品種都截然不同,有關新科技根本不適合本港,她認為香港應參考廣州等氣候、環境接近的地區,故將邀請「廣州鼠王」李鏡來港視察,與政府官員共同研究對策。

聯盟成員李超宇批評食環署利用番薯作鼠餌,再以老鼠貪吃鼠餌而被捕的數目作為鼠患指數,根本無法反映各區的鼠患情況,原因是老鼠可找到更多「可口」的食物,「如果你係老鼠,你會揀叉燒定係番薯先?咁就梗係叉燒啦!」

政界促改善街市管理 清潔後巷

除大聯盟怒轟港府滅鼠不力,多名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聯同各區區議員昨早亦到政府總部請願,直言對政府控制鼠患情況非常失望,必須盡快找出滅鼠良方及傳播途徑,否則隨時令社區爆發疫症,危及市民健康。

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指出,新增的大鼠戊型肝炎個案涉及九龍城、屯門及南區,惟相關區份的鼠患指數排名分別是第二、第十四及第十九,反映鼠患參考指數未能真實顯示鼠患的嚴重性,又認為事件已敲響警號,敦促食環署應從源頭入手,包括改善街市管理,確保食肆及後巷等位置清潔,並引入更先進及有效的滅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