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2019/5/17
本港早前錄得三宗大鼠戊型肝炎個案,全球文獻至今只記載六宗相關個案,本港佔五宗。消息指,其中兩名患者曾接受器官移植,屬於極易「中招」、免疫力極弱的長期病患者。港府高度關注,昨召開跨部門會議商討滅鼠對策,包括引進高科技滅鼠。不過,有滅鼠專家直斥港府常請經驗不足的外判商滅鼠,連最簡單的滅鼠毒餌都擺錯位,而且滅鼠技術要因應環境,「照搬」外國的做法無用及缺乏針對性。
陳肇始昨發表網誌指高度關注三宗個案,昨召開跨部門會議與食物環境衞生署和衞生署同事商討對策,並聽取專家意見。她又提到今個月和十一月,食環署會在全港展開兩輪為期八星期的目標小區滅鼠行動。
食環署將展開8周滅鼠行動
另除應用科技防治鼠患,食環署會聯同房屋署人員視察公共屋邨的鼠患情況,亦會為房屋署人員提供防治鼠患的專業訓練。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直斥港府滅鼠方法效用低,鼠餌經常放錯位,「例如街市本身都咁多食物,你將鼠餌擺喺隱蔽地方,你係老鼠都取易不取難啦!」他指毒餌應放在老鼠進入覓食現場後,第一時間會接觸到的位置,如老鼠洞、花槽、假天花或冷氣槽,否則老鼠食飽後不會被毒餌引誘到。
梁廣源又指,不少屋苑範圍的鼠餌以透明膠袋包住,根本不能散出氣味,難吸引老鼠走近。屋苑工作人員無及時補充鼠餌也不足以滅鼠;地盤亦是老鼠常出沒地方,尤其是工人進食後的飯盒若沒有妥善處理最易惹老鼠,他認為地盤等戶外地方要滅鼠最好仍是放餌,但要用較新鮮的老鼠米等毒餌,且選用有孔的塊狀餌,不易受潮變壞,亦可穿繩綁在固定地方。
對於食環署最近引入大量高科技裝置滅鼠,他批評是「換湯不換藥」,以氣壓滅鼠器為例,食環署早前購買了十五部,在三個街市試行,每個街市僅得五部,數量嚴重不足;加上香港街市本身已有太多食物引誘,與外國環境始終不同,無法將外國的一套照搬,令這些滅鼠科技「做到唔三唔四」,籲當局勿再亂花費做科技滅鼠。
學者憂有未發現及通報病例
全球至今有六宗人類感染大鼠戊肝個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擔心,這些都只是文獻記載的個案,鼠傳人的戊肝未必只在香港和加拿大發生,其他地方如無做相關的特別基因測試,根本不會發現和通報病例。他指,如大鼠接觸到食物,人類食用後可能會感染病毒;或者市民接觸到有大鼠糞便的地方,再接觸口部,也有機會受感染。病毒可在環境生存到數小時,甚至兩至三天,如食物已受污染再放回雪櫃,病毒可生存更長時間。他提醒市民要煮熟食物後才可進食,亦應避免食壽司、沙律等未經煮熟的食物。
另稿:
南區鼠患嚴重 區議員質疑鐵路工程影響
新增三宗本地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其中一名患者居於南區海怡半島,食環署職員昨早到區內戲院視察。該區區議員陳家珮表示,區內鼠患嚴重,懷疑與港鐵南港島線地底工程有關,又指不時收到附近商戶及居民投訴,指食物有鼠咬痕迹,最嚴重甚至有家住二十多樓居民亦看到鼠蹤,她擔心大鼠戊肝會在區內蔓延,促請當局及管理公司加強滅鼠。港鐵回應指已採取適當的清潔及防治蟲鼠措施。
上網線遭咬斷 食肆內鼠墮餐桌
記者在海怡半島視察發現多處花叢放置有老鼠藥,部分鼠藥有疑被咬嚼過的痕迹,足見鼠患嚴重。陳家珮表示,由於附近街市採取開放式貨倉的設計,不少老鼠可經天花的排氣管道走入店舖,威脅衞生。
她常收到居民及商戶投訴,指發現廚房食物有被老鼠啃咬過的痕迹,「個番茄畀人咬過咁」,附近超市上網線亦曾被老鼠咬斷,更有居民在食肆用膳時,有老鼠從天而降。她指,區內每星期平均能發現三至四隻鼠屍,但仍然趕不上老鼠的繁殖速度,加上現時當局僅用傳統方法捕捉,力度不足,希望能引入高科技且有效的捕鼠產品。
港鐵回應指,一向注重鐵路項目工地範圍及附近環境的衞生,嚴格要求承建商定期巡查工地,並採取適當的清潔及防治蟲鼠措施,包括在附近放置老鼠藥餌及清理工地內的雜物及積水等,亦督促承建商繼續嚴密監察及維持工地整體的衞生情況,並提醒工人保持工地整潔。
同樣錄得一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的九龍城,該區區議員黎廣偉亦表示,區內居民不時投訴後巷有老鼠出沒,部分甚至走入屋內,署方早前加裝閉路電視監察市民亂拋垃圾情況,但區內攝錄機數目不足十部,成效甚低,他要求署方加強研究新型科技防治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