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hk01.com/周報/473149/海洋公園-深度-向財會申54億元撥款救亡-還是長痛不如短痛
「相信沒有人想見到海洋公園倒閉。」真的嗎?作為香港本土主題樂園品牌的海洋公園面臨財困,政府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緊急申請54億元撥款「救亡」,否則或在下月倒閉,財會將於本周五(15日)審議。社會反應兩極,有意見認為公園已完成歷史任務,不同黨派亦舉旗不定,究竟海洋公園是否值得政府再投放資源?而且長貧難顧,政府總不能一直為公園虧損「埋單」,先例一開會否令財政雪球愈滾愈大?
今次肺炎疫情下,本港經濟活動停擺,而本港有43年歷史的海洋公園亦深陷財困窘境。港府擬注資54億元,否則公園將於6月破產倒閉。要決定海洋公園去留,有數點問題不得不思考。
海洋劇場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一.續命,還是起死回生?
社會運動與疫情雙重打擊令公園遊客銳減,公園加速步向死亡,但實情是公園早已出現周轉困難。面對一盤爛數,54.26億元是救命還是「吊命」?
近年公園多次錄得虧損,自15/16年度轉盈為虧,錄得2.41億元虧損,是公園自1987年脫離馬會獨立運作後錄得的最大虧損,赤字逐步擴大至19/20年財政年度的逾6億元。而在入場人次方面,入場人次由12/13年度的770萬頂峰,下跌至18/19年的570萬,即使南港島綫通車及海洋公園港鐵站落成,人次沒明顯改善。在2019年下半年,海洋公園入場人次受社會運動影響,7月至12月的入場人次僅得190萬,較2018年同期大幅下跌超過三成,如跌勢持續,海洋公園估算19/20財政年度的入場人次將跌至330萬,較上一年度下跌42.7%。
事實上,公園在年初已向政府要求撥款106.4億元、押後貸款還款期及豁免利息,用作支持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劃,並讓公園渡過財政難關,園方亦呼籲員工提早退休及全體職員在下年度凍薪。當時園方預計完成整個計劃後,能賺取足夠盈餘,並於2041年償還所有政府貸款。但新冠肺炎疫情更令海洋公園營運雪上加霜,疫下海洋公園關門超過100日,損失100萬訪客人次,零入場零收入,但每月需花1.4億元應付飼養動物等必需開支,招致七億元虧損使資金流由原本可支撐至今年9月,變相只可捱到6月。
疫下海洋公園關門超過100日,損失100萬訪客人次,零入場零收入,但每月需花1.4億元應付飼養動物等必需開支。(資料圖片)
是次54.26億元的撥款申請將取替年初106.4億元撥款建議,54億元注資額有30億元用作償還商業貸款,餘下的資助公園營運一年及清繳大樹灣發展項目,即主要應付短期營運開支及貸款,擱置長遠的園區建設計劃。
新計劃末竟,但往日的鴻圖大計早使公園債築高台,公園為推展2005年全新發展計劃及2012年大樹灣發展項目而先洗未來錢,目前欠債達87億元,即兩筆合計達23億元的商業貸款、兩筆共54.34億元的政府貸款及10億元私人備用循環貸款,前兩者均需在2021年開始還款,海洋公園明言已無能力償還貸款。
公園倒閉與否,如何善後園內7,500隻動物、損失2,000個全職職位固然在考慮之列。但當公園日後的營運能力成疑,還要花54億元讓公園苟延殘存?
(資料圖片)
二.管理層,不用問責?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管理不善並非一朝一夕,不能全諉過於疫情及社會運動。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鍾國斌便在周三(12日)批評政府在最後一刻才提交撥款申請,逼迫議員支持,又指公司必須更換管理層。政府及海洋公園對此隻字不提。
海洋公園主席孔令成曾在2016年表示,海洋公園將會提升景點設施,期望相繼落成的兩座酒店及水上樂園可增強吸引力,承諾不會裁員及減薪,公園內三年內可轉虧為盈。三年過去,三個新項目中只有海洋公園萬豪酒店在2018年底開幕;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預計於2021年內陸續落成;但在2013年開展、2015年動工的大樹灣水上樂園發展項目本應在2017年落成,初始設計預算造價為22.9億元;工程最新開支金額為38.6億元,園方去年底稱預計要延至2021年才開幕,項目既超支又超時,主席轉虧為盈的願望亦當然沒有實現。
大樹灣水上樂園發展項目本應在2017年落成,初始設計預算造價為22.9億元;工程最新開支金額為38.6億元,園方去年底稱預計要延至2021年才開幕,項目既超支又超時。(海洋公園設計藍圖)
此外,海洋公園收入雖見增長,但成本亦節節上升,甚至遠超收入升幅。參考海洋公園業績報告,總收入由17/18年度的16.9億元升至18/19年度的17.35億元,按年升幅2.9%,儘管門票數收入下跌了0.4億元(-3.8%),但園內收入卻有所增長0.8億元(+18.0%),雙方此消彼長。反之營運成本節節上升,由約13.5億元升至15.4億元,按年升幅14.4%,佔比最大是7.7億元的員工費用,較前一年度增加10%,亦佔了收入近四成半;其次是4.24億元的折舊費(+2.1%)及2.5億元(+32.0%)的利息費用,反映除海洋公園機動遊戲必要的折舊及利疊利外,人工開支是公園一大問題。然而虧損早已並非新事,但似乎園方未有開源節流,即使公園得到撥款捱過這關,又如何逃過下一劫?
(香港01製圖)
三.發展定位,何以為繼?
主題公園一直是旅遊產業的旗艦項目,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帶動本地經濟,但海洋公園應擔當什麼角色?對大眾而言,海洋公園是旅遊景點,但實質是受《海洋公園公司條例》監管的非牟利法定機構,決策受法例限制。海洋公園在1977年成立時獲香港賽馬會撥款,亦獲政府免費批出地皮。時至1987年才脫離馬會,由海洋公園公司管理,公園從此自負盈虧。只是非牟利機構商業掣肘甚多,如公園受條例規定,不能透過股權融資籌集資金,只能借貸,利息開支削弱公園財政及重新發展的能力。
設施陳舊、創新不足以及定位混亂問題也不能忽視。《條例》列明「管理與管制海洋公園作為一個公眾康樂及教育公園」為海洋公園公司職能,現時海洋公園是一個集海洋動物、機動遊戲和表演的綜合性大型主題公園,但事實上海洋公園初期僅圍繞海洋生物保育主題,日漸引進機動遊戲等設施,才不斷進化成今天的規模。接下來公園本想做什麼?
已暫時擱置的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劃由海洋公園公司在2018年委託顧問進行研究而製訂,計劃將海洋公園定位為「為以歷險為主題並以自然和保育為本的渡假勝地」,劃為七個主題區增加20個新景點,同時翻新或提升園區日漸損耗的設施。計劃完成後,園內景點會增至逾100個,入埸人次由22/23年度的500萬人增至27/28年度的750萬人,在未來10年為香港帶來共438億元的經濟收益。但單憑擴建及更換硬件,真的能起死回生?這可帶來一時的新鮮感,但終會有厭倦的一天。
海洋公園今年初推出大型夜間表演「光影盛夜」,當中包括結合舞蹈及雜耍的多媒體匯演,項目耗資逾億元。(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此外,公園亦曾得到政府一次資助,如政府在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公佈撥款3.1億元推出具本地特色元素的立體投射水上光影表演,及支持海洋公園發展教育旅遊項目,上述項目為期五年:前者公園在今年初推出「光影盛夜」,而後者則包括在將在明年落成的STEAM教育中心,以及策劃及改進園內教育旅遊項目。項目是否物有所值、吸引便見人見智。
海洋公園一直發揮教育、保育、旅遊等多重角色,但面對區內競爭競爭加劇,如日本及新加坡環球影城、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深圳歡樂谷以至上海迪士尼等,儘管樂園各有賣點,不能相提並論,但當競爭對手愈多,定位不清、終會分薄收益,如在2005年落成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在18/19年財政年度(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錄得1.05億元虧損,有650萬入場人次,帶來60億元收入,三個數字均比海洋公園優勝,而人均消費更按年增長4%。
教育還是商業?保育還是旅遊業?在財會中,政府亦會申請追加撥款1,323萬元,供商經局轄下旅遊事務署成立為期一年海洋公園檢討小組,重新審視公園未來規劃,當中包括資金來源、架構、公司法定職能等;或會外聘顧問研究規劃、工程可行性等議題,在年底前提出初步建議。
政府出手救亡,換來更強的管理主導權及參與度,但要如何定位、繼而為海洋公園另覓出路,政府又有信心找到答案嗎?海洋公園如何摒棄歷史枷鎖,審視未來的路向?這些都雖要認真解答。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早前表示,政府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54億元,用作海洋公園未來12個月營運開支及還清貸款,隨即引發社會廣泛討論。(資料圖片)
四.有事香港人,無事內地客?
海洋公園立足香港,滿載港人集體回憶,亦是旅遊業重要地標,只是社會對於撥款聲音兩極,近年內地旅客進園人數倍增,有網上聲音批評公園為內地客服務,而香港人亦甚少到訪公園,沒有保留公園的必要。
八十年代海洋公園風光一時, 機動遊戲深受港人歡迎,然而受經濟下滑的港人口味出現轉變,令經營日益困難,時至2003年內地開放自由行,內地訪港旅客急升,公園營運才有起色。與此同時,盛智文於2003年臨危受命獲委任為海洋公園主席,在任期間他帶領海洋公園變陣,如在節日舉辦各種活動,代表作有萬聖節「哈囉喂」活動、暑假夏水禮等,成功救活海洋公園,令入場人次及盈餘大有改善。時至2014年盛智文遭政府撤換,海洋公園從此由盛轉衰,社會普遍認為盛智文離開是轉捩點。盛智文固然功不可沒,但自由行亦是令公園起死回生的重要因素。
海洋公園行政總裁李繩宗曾在2016年為業績及公園入場人次下滑解畫,以往本地客及內地客佔入場人數為3.5:5,而海外客佔一成半,但地區景點競爭加劇、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及香港社會事件而影響內地旅客來港意欲,本地客及內地客各佔入場人數40%,海外旅客佔兩成,李繩宗指港人市場沒有縮少而海外訪客亦有所上升,但難以彌補內地客的減幅而去年上半年受社會運動影響,園方指7月至11月間儘管本地客上升一成二,但自由行和海外遊客入場人數下跌六成。
盛智文於03年臨危受命獲委任為海洋公園主席,任期內園方有盈利,惟至14年突被通知不再獲續任。海洋公園從此由盛轉衰,社會普遍認為盛智文離開是轉捩點。(資料圖片)
種種數字均反映公園倚賴內地客源的事實,然而海洋公園的困境,基本上亦是本港整個旅遊業的寫照,公園以至全港旅遊業如要繼續生存,思考以及廣納不同客源才是當務之急,而非單純利用客源偏重內地而決定海洋公園的去向。
除了處理海洋公園存亡,香港亦要思考整個旅遊業的定位,以及海洋公園在香港旅遊業的角色,不同方向會引致不同效果,如期望由海洋公園帶領香港旅遊業的發展,相信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海洋公園會否不斷虧錢的黑洞?還看海洋公園能否自我更新及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