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

何時能為動物抬起頭來? / 麥希汶

週六 2020-05-23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3729
印度聖雄甘地說過:「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樣對待動物。」1980年代開始,歐美水族館相繼在公眾壓力下關閉圈養海豚的場所。如今,若一個政權仍認為野生動物可以任人主宰、被馴養當作小丑娛賓或資產轉售,若一間水族館在倒閉一個月前,會以動物福祉作為救亡籌碼,則難以在文明社會抬起頭來。

一直以來,海洋公園為了打造歡樂的動物樂園形象,對捕捉野生動物的真相隻字不提、不斷美化園內的動物「大使」對教育和保育的貢獻的同時,對無數動物造成傷害,亦扭曲了很多人對野生動物的價值觀。園內動物因長時間被困在人工環境而失去本性,觀眾入場其實只會看見動物於人前展示違背自然的動作和表演,這是遊客最期待的畫面嗎?再者,單純看動物被困在人工水池,亦難以親身感受到動物在野外遇到的威脅、甚至保育動物的重要性,大大限制了遊客對保育動物的想像和價值觀。

海洋公園醉心於假保育
教育、保育、拯救動物,通通都不應再是海洋公園消費動物的藉口。一直以來,海洋公園醉心於「假保育」,管理層亦不避嫌地說公園將來不排除會變成一所動物園,倘若海洋公園如管理層所講,想找回初心並轉型專注保育,應先向公眾保證,不再勞役動物和扭曲遊客的價值觀。始終,宣揚海洋和動物保育有太多不須犧牲動物自由的選擇,而且還能讓大小朋友學習得更好。

今年初,一條栩栩如生的機器海豚已經在新西蘭誕生,不論重量或觸感,以及骨骼結構、肌肉紋理間與脂肪層三者的相互作用,都完美地模擬一條瓶鼻海豚及其動作,還會對人類的動作有反應。設計團隊也準備推出更多機器版的海洋生物,以求逐步並徹底地改變圈養產業。以機器海豚取代活生生的海豚大使,你期待嗎?

其實即使沒有機器動物,海洋公園也可以充份運用VR和AR等科技,跳出展示困養動物的限制,讓遊客親身感受更廣闊的大自然世界。去年4月,科學館與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邀請到日本的技術團隊,舉辦「Free D鯨豚互動展 」,透過數碼投影系統和細緻逼真的虛擬影像,讓觀眾更了解野外動物和其自然行為,更讓觀眾與鯨豚即時互動,短短四日就有超過6,000人次參加。

「Don't buy a ticket」是多年來動保人士的口號,以此呼籲遊客和市民以杯葛方式來迫使水族館轉型。四年前,美國海洋世界亦曾因紀錄片《黑鯨》效應和公眾抵制水族館下面臨財困,而承諾淘汰圈養虎鯨。今年5月,海洋公園面對倒閉危機,全香港見證了公園管理層遲遲不肯交代動物去向,後來亦完美表演卸責,稱不能保障7,500隻動物的福祉。這是一件多可悲的事,園內動物的福祉甚至存亡,只依賴遊客娛樂的閒錢,下次經濟衰退之時,若園內動物數量和種類變得更多,動物的命運只會更差。

由始至終,動保團體的訴求沒有變過:一、立即停止人工繁殖海豚;二、立即取消勞役動物環節,包括海豚表演和與遊人互動;三、提升動物福祉,研究設立海濱庇護所,讓海豚退休。希望不久的將來,香港人能為動物抬起頭來,「香港」能被寫在成功淘汰鯨豚圈養的名單上,沒有動物的海洋公園都能成為香港人喜愛流連、學習海洋的地方。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