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星期二

三環保專家深信 保育與發展可達雙贏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 A03 香港新聞 |784 Character(s) |2024-07-23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信恒報道:2024 書展主題講座— 「《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昨日舉行,邀請到其中3 位《香港志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卷作者:前環保署副署長區偉光、香港濕地保育協會創辦人劉惠寧與長春社總監蘇國賢主講。

區偉光稱,深信透過保育與發展可達到平衡,有足夠措施可避免不良影響、做到補償措施。他舉例指,1993年機場需要燃油接收站,正位處於沙洲,當時有人提出反對,於是在沙洲建立海岸公園,海岸公園法例成立,另一雙贏思維實際例子為香港濕地公園,是天水圍發展後的補償措施,變成國際濕地公園。至於2002 年塱原事件是環保重要里程碑,鐵路變成以隧道方式興建,環保團體參與共同監察,雙贏思維已於環保署環保學院加入為必修課程。

保育要思考如何增加生物多樣性

劉惠寧提出3 項保育建議,在保育時要思考如何增加生物多樣性、修復濕地環境和經常被火燒山坡上恢復森林,透過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法,可達致大自然、氣候與人類提供共贏。他還點出新田科技城已通過環評,政府提到會把新田餘下濕地建立為三寶樹保育公園,而當局早前邀請顧問進行環評報告提到要設立濕地保育公園,但缺乏詳細資料交代如何管理,同時未有考慮大議題如氣候轉變,不論漁塘或基圍都可在下雨時儲存大量水,因此對未有談及濕地防洪功能是一個不足之處。

蘇國賢提到,植樹工作面對很多挑戰,日治時期很多樹遭伐掉,如用作維持醫院發電機,戰後1950年左右,林地覆蓋只有4%,多年努力後2016 年已達接近25%,當時種植很多本地樹馬尾松,以保護水土,希望在5 至10 年成林,但後來發現樹種、間距非常一致,多樣性不足,故開始轉型嘗試種植多種不同本地樹種,希望為本地野生動物提供果實與棲息地,更期望透過《香港志》讓各位知道今天有很好環境仍需很多努力和大家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