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星期日

生命之綱

 Kung Kao Po P15 社會 |1076 Character(s) |2022-01-23

文:集思

筆者執筆時,社區多處發現多宗的變種病毒Omicron的病例,政府採取更嚴厲的限聚及防疫措施,令筆者記起去年年尾參與了由亞洲主教團協會的人類發展辦公室發起的網上會議,希望集合亞洲區的天主教團體/組織,成立亞洲區「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以呼應教廷促進全人發展部推出的「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這個平台在未來7年內,推動各界實踐2015年公布《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目標,這包括回應地球環境和貧窮人的呼喊、建立在生態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實踐簡樸的生活方式。

教宗方濟各於去年5月25日在「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 Laudato si' Action Platform)發表視頻信息,指出:「當前的疫情大流行以更強烈的方式揭示了大自然和遭受後果最嚴重的窮人的呼聲,特別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的,我們的健康與我們生活環境的健康是不能分開的。」

的確,人類生活在生活及關係的網中。這張網是一個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系統,其中每個部份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一個要素被更改或刪除時,整個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在過去50年來,人口增長了一倍,全球貿易增長了約十倍,瀕臨滅絕的物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2019冠狀病毒的爆發突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當我們破壞生物多樣性時,我們就是在破壞支持人類生命的系統根基。生態系統愈多樣化,一種病原體就愈難以迅速傳播或佔主導地位。相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為病原體在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傳播提供了機會。有研究指出,人類過度侵入大自然,將增加了人類和不同物種接觸的機會,包括許多目前尚不認識的病毒。一個家喻戶曉的案例,就是1976年在非洲爆發的伊波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病毒可能的天然宿主,然而也會透過黑猩猩等動物傳播。

生態失衡以至疫症流行,除了人們的健康受到威脅,弱勢社群往往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根據樂施會(Oxfam)2020年發布的《世界不平等報告》指出,全球十大富豪因為疫情賺到的利潤,足以拯救全世界的「疫後窮人」。因為疫情的關係,極端貧窮的人數,增加2至5億人。聯合國衛生組織也不斷呼籲富有國家應該重視健康平等權,提供免費疫苗給予貧窮而且未開發的國家。

2019冠狀病毒的爆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關係,重建更加珍視環境的世界的機會。除了克服目前的疫情,也要避免人畜共患疾病捲土重來,這需要我們加深對於我們所處的生命網的理解,意識到它是一個整體系統。是時候重建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並將自然置於我們決策的核心。出於這個原因,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對待生態方式」,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言:「我們要培養對大地和受造物之恩賜的尊重;讓我們開創一個生活方式和一個最終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我們從天主的手中接受了一個花園,我們不能給我們的孩子們留下一片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