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4/6/16
東北失守,政府開發大嶼山亦如箭在弦,海豚已成為首批受害者。漁護署最新研究發現去年北大嶼山水域,中華白海豚目擊率跌至2002年以來最低,海豚在三個主要出沒區域數量跌至10年新低。研究員指情況嚴峻,海豚數目下降可能與港珠澳大橋工程有關,促請當局成立海岸公園,未掌握工程對白海豚累積影響前,避免在大嶼山水域進行額外基建工程。
本地中華白海豚及印度太平洋江豚的長期研究自1995年開始,最新研究在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研究員只認出162隻個別海豚,共有497次的目擊紀錄,是自2002年以來最低的水平。
活動範圍進一步收窄
報告直言海豚目擊率連續兩年明顯下降,時間上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及香港接線工程的展開脗合,可能與港珠澳大橋工程開展有關。
而2013年中華白海豚在三個主要出沒區域的整體數目則估計為62隻,是過去十年來估計的最低數目,三個水域的估計數目均呈明顯下降趨勢。海豚活動範圍亦進一步收窄,相當多海豚只在同一個調查區內不斷出沒,可能與基建工程影響有關。研究指填海和興建橋墩等工程,影響海豚往返不同活動核心區。
報告分析海豚已大量減少在大嶼山東北水域出現,尤其在大小磨刀洲水域,一些活躍於西大嶼山水域的海豚,部份集中在較南面的範圍出沒,避開了港珠澳大橋與香港接線的路徑。報告指大嶼山西北龍鼓洲、沙洲及龍鼓水道;大嶼山東北大小磨刀洲附近及大嶼山以西整片近岸水域均值得劃作海岸公園,並加以適當保護。
漁護署助理署長沈振雄出席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時,承認今年北大嶼山水域海豚出現數目大減,特別近工程位置海豚,或與港珠澳大橋工程有關。他透露環保署已通知機管局機場第三跑道環評可予公眾查閱,意味環評在短期內公佈,公眾諮詢期僅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