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1/1/14
海洋公園近年不斷引進新品種動物吸引遊客,卻飽受保育團體非議。海洋公園強調,並非為購入更多動物而謀求增加收入。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則批評,海洋公園近年大小事故均是報喜不報憂,運作極度封閉。
擴建計劃如火如荼的海洋公園曾表示會引入白鯨等珍貴動物,被保育團體批評是「假保育」,最近園方又被揭發養死藍鰭吞拿等瀕危動物。海洋公園發言人昨回應時強調,不會因為收入增加,而額外引進更多動物。
她補充,公園一般會以不同方法引進動物,包括以公園自行繁殖養育的動物,與外地動物園海洋館等交換,例如以公園繁殖的海豚交換其他海洋生物等,部份動物則是購買回來,但都須經嚴格過程,並以不可破壞自然生態為大原則。
望提高透明度
不過,洪家耀指出,海洋公園近年不斷引入新物種,並強迫牠們進行一些非自然行為來取悅觀眾,保育團體都十分關注,惟海洋公園的管理層非常封閉,不會主動透露任何資訊,往往是動物出事後,團體才透過傳媒得悉事件,「總之報喜不報憂,每次出事問佢,都係十問九唔應。」
他表示,曾與另外 10多個保育團體約見海洋公園高層,希望改善動物待遇或增加透明度,結果每次都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