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我是唐狗 別歧視我 / 謝萃敏

《am730》,2011/6/20

提起寵物,自然會聯想到狗或貓,若計與主人的互動性,狗似乎比貓更勝一籌。精靈百厭的哥基、面懵心精的八哥、純情怕醜的金毛尋回犬,以及英明神武的雪橇,都是飼養狗隻的熱門之選。

那麼,唐狗呢?

沒有既定外表, 亦沒有明顯特徵,僅有著令人「過目即忘」的本能; 絕非寵物店的「熱賣品」,卻經過游走於郊外或街道上,與「流浪狗」幾乎畫上了等號。為甚麼彼此都是狗,地位及待遇總比不上純種犬?

是誰令牠們的命運淪落得如此坎坷?

受制於人

「牠在這裡(愛護動物協會,SPCA)待了長達10個月,只曾『叫胡』(獲領養機會)兩次,第一次落空之後,成功帶牠回家的便是我。」「唐狗會」負責人兼任職愛護動物協會公關及傳訊經理的Rebecca,憶述領養「De De獸」時的情況,簡單卻現實。對於Rebecca而言,「De De獸」是眾多等待領養唐狗中一個活生生例子,而Rebecca任職7年,每天卻重複又重複感受著這種無奈。「其實牠們(唐狗)最希望有一個族群生活,部分在這裡住了較長時間的小狗,因為對領犬員已經相當熟悉,所以每次見到他們,不但會興高采烈地又叫又跳,『行街』後,更會拒絕回到屬於自己的休息地方,彷彿在告訴我們,『我仲想同你玩呀!』,令人頗心酸的。」

面對這種日復日的情況,Rebecca認為最重要是心態調整,「每一隻動物都有牠們所屬的命運,無論是義工,抑或是夥伴,唯有盡力而為,盡心為牠們尋找一個好家庭」。人可以按意願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但動物所走的路,卻是由人主宰,「從愛護動物協會的領養數字可發現,每年平均約有3,000隻動物獲領養,當中有600至700隻是小狗,而唐狗所佔的數目則為25%至30%」。Rebecca補充,近年領養數目雖然沒有顯著上升,但卻明顯感到社會大眾對唐狗的態度已有所轉變。

白眼處處

「在飼養『DeDe獸』的初期,帶牠出街散步,總會聽到周圍有很多負面聲音,更試過當眾被罵:『嘩!有冇搞錯呀!帶咁大隻狗出嚟都唔戴口罩!』心裡自然不好受。」也許是先入為主的關係,以往慣常碰見唐狗的地方,都是露天停車場、地盤或鄉村等地方,只要稍為接近牠們的「地盤」,便會大吠大叫,直至遠離牠們的視線為止。漸漸地,難免令人誤解唐狗就是惡犬的代表。然而,闖進牠們地盤的人,又有否想到牠們其實只是盡忠職守看門口呢?

誤會雖易解,可是成見日深,人對唐狗的無理標籤化,才是歧視難以除去的根源,Rebecca對此有深切體會,「第一次帶『DeDe獸』去Pet Expo(寵物展覽會)的時候,有一個男人經過我身邊話:『嘩!唐狗都出嚟嘅?』另一次,一位朋友駕平治房車載愛犬出街,期間有途人面帶好奇笑稱:『乜唐狗都坐Benz口架?』對於這些層出不窮的標籤化說話,無論我們採取激烈手法回應,抑或一笑置之不去理會,問題都不會得到解決,歧視問題甚至會每況愈下。」Rebecca決定以實際行動,開拓一個讓大眾認識唐狗的平台,藉此改變外界對唐狗的價值觀。

實際改觀

2006年成立的「唐狗會」,由Rebecca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他們希望透過定期的訓練,逐步向大眾展示唐狗「聽教聽話」的一面,經過多年努力,2009年4月終於組織了「大使隊」,不時到院校探訪,以及舉辦舞台表演,好讓唐狗一展所長。Rebecca稱,有時在探訪活動上,會遇上令人喜出望外的開心事,「原以為老人家只喜愛可以抱上手的小狗,想不到原來他們有很多涉及唐狗的回憶,令他們對唐狗份外有親切感,更向我們訴說他們當年與唐狗之間的趣事,這種感覺又跟接觸小朋友絕對是兩回事,在小朋友心目中,唐狗是一隻可愛的動物,並沒有高低之分,可是成年人會介意,會盡量阻止小朋友與唐狗接觸。」基於近年廣泛的宣傳,以及電視節目效應,Rebecca認為唐狗被歧視的情況已有改善。

實際改觀

2006年成立的「唐狗會」,由Rebecca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他們希望透過定期的訓練,逐步向大眾展示唐狗「聽教聽話」的一面,經過多年努力,2009年4月終於組織了「大使隊」,不時到院校探訪,以及舉辦舞台表演,好讓唐狗一展所長。Rebecca稱,有時在探訪活動上,會遇上令人喜出望外的開心事,「原以為老人家只喜愛可以抱上手的小狗,想不到原來他們有很多涉及唐狗的回憶,令他們對唐狗份外有親切感,更向我們訴說他們當年與唐狗之間的趣事,這種感覺又跟接觸小朋友絕對是兩回事,在小朋友心目中,唐狗是一隻可愛的動物,並沒有高低之分,可是成年人會介意,會盡量阻止小朋友與唐狗接觸。」基於近年廣泛的宣傳,以及電視節目效應,Rebecca認為唐狗被歧視的情況已有改善。

真實選擇

說到底,狗隻的行為和個性,好壞與否,完全關乎主人是否懂得施教,與品種和年紀根本無接關係。對於教狗有自己一套理論的Chris,便深明這個道理,「主人平日的行為,絕對於教狗有自己一套理論的Chris,便深明這個道理,「主人平日的行會影響狗隻的生活習慣,所以選擇前應先考慮自己的生活模式,其次是體型和個性等。」不過,在因應這些實際情況之前,狗隻的外貌,始終是一般人主要的揀選傾向。同時飼養唐狗及純種狗的Chris認為,「這與名牌效應不無關係,名牌袋不是每個人都會用,但用了就會比較多人望。」

不諱言當初養狗時,狗隻的樣貌是考慮因素之一,但當對外表的慾望得到滿足後,便開始考慮更多,「唐狗沒有既定形象,反而讓我們看到更多真實的東西,我發覺無論是甚麼狗種,本質上根本無分別。在我養唐狗之前,已經分別養了哥基、具貴婦及拳師,當時純粹想多養一隻適合高運動量的大型狗,能夠和拳師一起我游水、踏單車,所以單純從狗的體格出發,挑選品種。此外,新成員能否與其他狗隻好好相處,亦是我顧慮的問題之一。唐狗沒有架子,不會因自己的外形而不合群,而且適應力強,所以決定領養牠。」Chris所指的「牠」,正是其家中第四位狗成員——唐狗。

形象次等

相比起香港目前的情況,唐狗在內地的待遇實在相距甚遠,簡單得從叫法上便能看出端倪。愛護動物協會外展事務(中國及澳門)總監柳俊江(Ryan)表示:「內地一向都稱唐狗為『土狗』,光看名字已經不吸引,香港人現時還會住『唐樓』,但『土』就會予人一種落後的感覺。而另一個名字叫『中華田園犬』,也好像在暗示牠們只適合看守田野。」名字已不甚悅耳,形象及法規問題更成為內地唐狗的真正致命傷,「在內地的文化裡,土狗已被列作可供食用一類,不但有人單靠售賣貓、狗肉為生,在現時通脹下,雞、牛、豬的價格跟隨上漲,若要講求營養的話,貓、狗肉便是平價食材。」

曾任職記者的Ryan,工作期間駐內地採訪,同時有不少品嘗狗肉的機會,「有時會獲得官方邀請設宴,但一知道是狗肉宴時,香港記者就會立即耍手擰頭,表明不吃。當我們反問內地人何以既養狗,又吃狗肉,他們會直接指出,養的是寵物,吃的是食物。全因內地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令他們普遍認為動物只是人的附屬品。」曾幾何時,香港也是可自由烹煮及吃狗肉的地方,由立法至將「肉念」連根拔起,花了差不多40年時間,現時內地的吃狗肉風氣,彷彿有香港當年的影子。然而,內地人養狗的喜好和趨勢,與香港人的心態亦頗相似,Ryan說:「隨著經濟起飛,內地人開始著重門面,要威,便要養『番狗』,例如玩具貴婦、芝娃娃、金毛……與香港的自身趨勢差不多。」

邁步前進

Ryan指,「內地不少大城市都設有管理條例,列明某些狗種若體積太大,就不能飼養,而『土狗』定必屬於被禁之列,皆因牠們被認定是對人有攻擊性的。取不到牌照,便變成了流浪狗,不但隨時會被警察捉走,接報到場的打狗隊,更可能會將牠們打死。」身為外來的援助團體,眼前不單止是種種不人道的待狗方法,還有根深柢固的文化和制度,困難絕對不少,但Ryan對前景仍感樂觀,「香港可以,為甚麼內地做不到?」事實上,愛護動物協會已從學校入手,在一些影響力較高的城市如廣州、上海和北京等,進行每星期的課堂教育,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動物價值觀,以此引起其他地方仿傚改善。「雖然短期內情況不會有很大改變,但可別忘記,時間就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經常為了內地的唐狗事務而奔走的Ryan,雖然本身沒有飼養唐狗,但與唐狗之間亦有不少愉快回憶,「小時候我會怕唐狗,但之前住在圍村時,村口那隻唐狗每次見到我或我太太回家時,都有主動護送我們,由村口一起步行大概5分鐘的路程,並會在遠處看著我們,直至我們進屋後才肯離開,其實我們彼此是素不相識的。村內另一隻我們看著牠長大的唐狗,除了會與我們同行之外,更會不時向我們施展『嗲功』,這種交流,就算純種狗亦未必會有,接觸過才會感受到。」

後記

當全球高呼抵制種族歧視的同時,又有誰肯為動物發聲?寵物是單純的生命,請勿將之複雜化,無論在社會上地位有多高,財富有多豐厚,也沒有資格為生命定價。請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