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助長「濫殺」雄性雞仔,「要乸唔要公」?雄性小雞因不能生蛋,肉質又不符合市場需求,一出生即被屠殺,成為農業慣例。本港每月有達十萬隻雄性雞苗孵化,大部分當確定性別即被監生焗死棄屍。濫殺雞仔問題已引起國際爭議,德國早前成為全球首個國家明年起禁止不人道撲殺雞仔。事實上,外國有新鑑別技術,在雞蛋受精時可辨認性別,避免犧牲生命,惟漁護署卻沒有展開相關研究計劃或技術。有動物權益組織直斥本港做法落後及不人道,批評漁護署禁止散養家禽九年,一直無就濫殺雞仔問題發出指引。有雞農坦言曾推廣食用公雞,卻欠缺支援,希望署方可助雞苗轉化如作飼料的用途。
在元朗錦田一個動物屍體收集站,有十四包來自養雞場的巨型黑色垃圾膠袋,記者打開膠袋發現一隻隻小雞屍體,密密麻麻地擠疊在一起,每個膠袋約有四百隻,總數估計接近五千。至下午四時半,垃圾車駛至將一袋袋「雞屍」夾走,運往堆填區。
小雞屍體來自本地養雞場,而且均為雄性雞苗。「性別歧視」一向是雞農慣例,在外國,由於公雞不能生蛋,無數小雞一出生就被人以不同方式殺死;在香港就與飲食習慣有關。活健禽畜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郭銘祥表示,港人飲食講究,有「食乸唔食公」的傳統,一來怕吃公雞「燥毒」,二來鍾情母雞雌激素豐富,口感較公雞豐滿且富彈性,令母雞叫價較高及暢銷,公雞則乏人問津。
未助業界轉化為飼料
「殺雞仔係殘忍,就算我嘅雞場堅持唔篩選性別,將公雞推廣成『少爺雞』銷售,都好困難。」郭坦言,漁護署對每個養雞場的飼養量有嚴格限制,傳統雞農在商言商,為迎合市場需求,主力養飼母雞而放棄雄性雞苗亦無可厚非。
除了包裝公雞出售,業界亦建議雞仔可以有其他用途。新界養雞同業會理事長鄧焯麟指出,自○六年禁止散養家禽後,漁護署一直無就處理棄置雞苗有任何指引,亦從無協助雞農將雞苗轉化為飼料等。他更指,因養雞場有嚴格衞生要求,每日大批雞苗屍體無奈當垃圾。
外國鑑別性別始孵化
然而,外國早前開發新性別鑑定術,雞蛋受精時已可分辨雌雄,避免雄性雞蛋強行孵化,處理成本每隻雞僅兩毫港元。鄧焯麟建議漁護署可協助業界引入新技術,除可減省孵化成本,也可將不作孵化雞蛋出售。
據漁護署資料,本港每年有六成雞苗、共二百四十萬隻在本地孵化,雄性雞苗約佔一半達一百二十萬隻,換言之,每月有十萬隻雄性雞苗孵化,除少部分被養大出售外,其餘全被焗殺。
「最擔心係雞農為減省成本,直接將雞苗放入垃圾膠袋,雞仔缺氧窒息至死,過程又痛苦又漫長。」「動物星球」總幹事黃繼仁表示,本地處死雞仔做法殘忍,與外國以機器輾碎雞仔做法同樣不人道。黃批評,漁護署一直對此視若無睹,有必要發指引及監督雞農以人道方式處置雞隻。另外市民也要面對追求飲食質素同時,犧牲生命的殘忍真相。
上月,德國宣布由明年開始,立法規定以新性別鑑定術取代「先孵後殺」的非人道手段;法國議會隨即動議要求農業部長,以科學化方法減少雄性雞苗被屠殺;美國亦有人發起網上投票,建議政府取締非人道方式殺死雞苗。不過,本港漁護署發言人回應,署方現階段未有研究該計劃及技術。
另稿:
雞屍亂棄收集站 惡臭撲鼻恐播毒
雄性雞苗避不過甫出生就處死的命運,除了絞碎、使用毒氣等方式,本年初有短片顯示,疑似東南亞雞農將活生生小雞當魚糧,倒入水中讓魚爭食。本地的雞屍則慣常與其他動物屍體一同棄置,衞生情況令人擔憂。
疑未灑消毒粉
雞屍棄置於動物屍體收集站,與其他動物屍體一樣。記者日前於開放式設計的收集站發現,有未完整包好的豬屍被丟在雞屍袋旁,引來大量蒼蠅圍繞,屍血水亂流,雞屍雖然被兩層垃圾袋包裝,但卻疑未灑上消毒粉處理,傳來陣陣惡臭,附近居民經過時亦要掩鼻而行。
翻查記錄,早年禽流感高峰期時,漁護署會派員進入雞場直接運走雞屍,避免影響社區衞生及潛在病毒在社區擴散。漁護署發言人指,農戶處理雞隻屍體,無論是成年雞隻還是雞苗,都須先在屍體灑上消毒粉,然後以雙層膠袋密封,再將屍體送到食環署轄下的動物屍體收集站;署方並無到雞隻養殖場收集雞屍的安排。
另稿:
粵愛猛火蒸 煮鞋公雞肉
母雞脂肪含量相對公雞高,加上雌激素較多,吃後較易令人肥胖。想食得健康,可以改食公雞。有廚師認為廣東人太依賴用猛火蒸雞的單一煮法,扼殺公雞生存空間,只要烹調得宜,公雞同樣可入饌。
本地品質較外國鮮味
本地品質較外國鮮味
「咁多人冇嘢食,(唔要雄性雞苗)浪費食材得好緊要。」名廚徐蒝認為,傳統習慣對公雞「唔好食」的負面印象,來自廣東人太依賴用猛火烹調的單一煮法,令公雞肉質變老、變鞋,但她強調公雞並非全部難吃。徐表示,雞肉煮法不應該「死牛一面頸」,「公雞用慢火煮已經好食好多,慢火浸熱濃濃雞味就出晒嚟!」她認為本地活公雞品質,比外國急凍雞更優質更新鮮,值得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