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前魚塘被填平、鄰居因收地遷出、丈夫早一步離世,這片元朗空地上,住客只剩87歲的麥婆婆和她的貓。老金毛唐貓「口水仔」長期伸脷,舌尖拖着長長口水;白毛黃斑唐貓「細B」年紀小,只肯親近婆婆;貓女「花貓」很細膽,一直躲在遠處瞄我。「我好開心、好滿足。」因為貓,婆婆常笑,更放棄搬至公屋,獨守家園照顧小生命,其間遇上三位動物義工,五年來一起照顧貓,更為她添置家具、修補住所等等。這份隔代情誼,和對動物不離不棄的承諾,讓屋簷下的愛永遠歷久常新。
麥婆婆笑言只記得自己的姓氏,但跟我談起往事,卻說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年輕時她曾執教鞭,和經營生果檔的丈夫住在九龍區,50年前丈夫忽然左腦爆血管,麥婆婆將樓賣掉作醫藥費。丈夫有幸逃過一劫,兩口子卻山窮水盡,看中當時路尚未開發、居民要踏着泥回家、位於元朗的這個小村落,遂租屋居住。兩人在村口開過小食堂,每天總會盛起部份菜和飯送贈貧窮人家,亦留起大盤白飯餵飼附近的無家貓狗。多年來二人屢次因房租增加而在村內另覓家園,終在17年前定居此處。那時屋前有魚塘和蕉樹,丈夫會下塘撈魚吃,或摘下香蕉,掛在屋外鐵絲網上。家中末端放了煮食爐和小雪櫃,圓形飯桌置中,分隔大門和平日起居活動的地方。飯桌上有一台只能接收大陸電視節目的電視和層層堆叠的雜物,尚餘的空間僅能容納兩張摺椅,椅後就是睡房。每次洗澡,她都要躲到家中角落的浴簾後,上廁所就需走到屋外,沿小路到公廁。他們夫婦倆膝下無兒女,一直寄情屋外世世代代的貓住客,但丈夫多年前在睡夢中安詳離世,麥婆婆保留家中一桌一椅,並讓貓自出自入,是對老伴的思念,也是精神寄託。
政府收地填魚塘 為貓拒遷出
對動物的情根,婆婆說始於小時候仍住在故鄉時所養的12隻狗。她祖籍中山,一家八口曾一星期沒飯吃,天冷時亦只能將全屋的薄衣穿上身。直至爸爸到香港做生意成功,家庭環境方有好轉。麥婆婆還記得爸爸回中山後,不但贊助同鄉孩子赴廣州念書,還購來大屋,收養了12隻流浪狗,「爸爸的愛不僅對人,還包括動物,這觀念影響我很深。」共產黨卻將這個美滿的家一夜摧毀,麥婆婆舉家被迫遷離故鄉,無奈將愛犬留在家中。根據後來逃出來的鄰居所述,共產黨那天將婆婆家中的財物搜括一空,當中有人留下飯菜餵狗,牠們卻拒絕進食,日復日伏在家門等主人,最後活活餓死。「雖然是動物,但我們待牠們如家人,每次想起都很難過。」麥婆婆說。
如今,麥婆婆的「家人」有18歲的唐貓「口水仔」、數月大的「細B」和7歲的「花貓」。多年同居,讓人貓活得甚有默契:最活躍的細B彷彿知道麥婆婆會出門赴佛堂,每次也準時出現在家附近一棵樹下,伴麥婆婆回家。每天牠和花貓在外追逐玩耍,又會定時回家填肚,「從前我會買一尾大魚回來,蒸熟後拆肉給牠們吃。我茹素後,牠們也隨我吃蘿蔔和菜。」口水仔年長後已甚少走遠,在家睡覺時亦偶會失禁,加上可能患有口腔病而長期流口水,婆婆只好在屋外設籠,讓牠在籠內睡。生活本來悠閒寫意,去年政府忽然要收回腳下土地,不但魚塘被填,連婆婆唯一的鄰居亦被逼遷。婆婆以行動不便作理由,向職員求情說盼望餘生仍能照顧附近的貓,終獲批准延遲至2020年遷出。的確,腰已變形扭曲、行動蹣跚的婆婆,出入都靠枴杖支撐身體,站不夠兩分鐘便得坐下休息。婆婆說那是日戰時期所得的傷患,當時她人在廣州,無藥無醫生,見尚能活動自如,便捱至定居香港後才求醫,「我也忘了那醫生說甚麼,總之醫不好。」
動物義工被感動 待婆婆如摯親
麥婆婆對動物的珍愛,讓她認識了動物義工吳穎儀(Jessie)。2007年起,Jessie獨力捕捉街上和倉庫的貓狗做絕育手術,又印製海報派予貨倉倉主和村民,介紹絕育的重要性。為鼓勵村民和倉主交出狗隻,她更出動自己的車接載動物及自掏絕育費。麥婆婆是受惠人之一,她家附近的小住客都由Jessie帶往絕育。2009年,Jessie遇上同樣為動物絕育孤軍作戰的羅詠嘉(Phoebe),兩人遂發起非牟利組織「動物朋友」。截至今年9月,組織已為1,781隻動物絕育,停止了大量無主孤雛最終被人道毀滅的悲歌。走過大小鄉村,兩人深入老人家中,游說他們容許組織將動物帶走,絕育後再交還,卻屢吃閉門羹,「老一輩不太接受這觀念,情願任由貓狗生育,再找漁農處將過多的動物捉走。」麥婆婆每次求助,就成了她們繼續說服老人讓貓狗絕育的強心針。見麥婆婆兩夫妻的住屋簡陋,兩人不但定期送上貓糧和米飯,還為他們修補家中破爛處,天氣轉時又會致電兩老問候。數年前麥婆婆發現枕邊人忽然失去知覺時,無助的她也只想起Jessie,致電求助。近年政府接連收地,Jessie和Phoebe感慨村內被遺棄的貓狗陷入飢餓和疾病。麥婆婆情願放棄遷入公屋的機會,留在原址繼續照顧動物,令她們尤其感動。
初秋,兩位義工與組織另一女成員來到麥婆婆的家。同行中還有一位男生,舉着巨型天線,爬上屋頂準備安裝。「麥婆婆常說想看香港的電視節目,但我們女生怎懂得調校,便找朋友幫手。」Phoebe笑着說,兩手正為婆婆清理家中雜物。繼收地後,婆婆開始擔心自己離世後,愛貓們何去何從,幸而Jessie亦早答應老人,會為牠們找上好人家。人間有情,兩代人的感情因動物而生,這份關懷單純又溫馨。
動物朋友
http://www.animalfriends.org.hk
政府收地填魚塘 為貓拒遷出
對動物的情根,婆婆說始於小時候仍住在故鄉時所養的12隻狗。她祖籍中山,一家八口曾一星期沒飯吃,天冷時亦只能將全屋的薄衣穿上身。直至爸爸到香港做生意成功,家庭環境方有好轉。麥婆婆還記得爸爸回中山後,不但贊助同鄉孩子赴廣州念書,還購來大屋,收養了12隻流浪狗,「爸爸的愛不僅對人,還包括動物,這觀念影響我很深。」共產黨卻將這個美滿的家一夜摧毀,麥婆婆舉家被迫遷離故鄉,無奈將愛犬留在家中。根據後來逃出來的鄰居所述,共產黨那天將婆婆家中的財物搜括一空,當中有人留下飯菜餵狗,牠們卻拒絕進食,日復日伏在家門等主人,最後活活餓死。「雖然是動物,但我們待牠們如家人,每次想起都很難過。」麥婆婆說。
如今,麥婆婆的「家人」有18歲的唐貓「口水仔」、數月大的「細B」和7歲的「花貓」。多年同居,讓人貓活得甚有默契:最活躍的細B彷彿知道麥婆婆會出門赴佛堂,每次也準時出現在家附近一棵樹下,伴麥婆婆回家。每天牠和花貓在外追逐玩耍,又會定時回家填肚,「從前我會買一尾大魚回來,蒸熟後拆肉給牠們吃。我茹素後,牠們也隨我吃蘿蔔和菜。」口水仔年長後已甚少走遠,在家睡覺時亦偶會失禁,加上可能患有口腔病而長期流口水,婆婆只好在屋外設籠,讓牠在籠內睡。生活本來悠閒寫意,去年政府忽然要收回腳下土地,不但魚塘被填,連婆婆唯一的鄰居亦被逼遷。婆婆以行動不便作理由,向職員求情說盼望餘生仍能照顧附近的貓,終獲批准延遲至2020年遷出。的確,腰已變形扭曲、行動蹣跚的婆婆,出入都靠枴杖支撐身體,站不夠兩分鐘便得坐下休息。婆婆說那是日戰時期所得的傷患,當時她人在廣州,無藥無醫生,見尚能活動自如,便捱至定居香港後才求醫,「我也忘了那醫生說甚麼,總之醫不好。」
動物義工被感動 待婆婆如摯親
麥婆婆對動物的珍愛,讓她認識了動物義工吳穎儀(Jessie)。2007年起,Jessie獨力捕捉街上和倉庫的貓狗做絕育手術,又印製海報派予貨倉倉主和村民,介紹絕育的重要性。為鼓勵村民和倉主交出狗隻,她更出動自己的車接載動物及自掏絕育費。麥婆婆是受惠人之一,她家附近的小住客都由Jessie帶往絕育。2009年,Jessie遇上同樣為動物絕育孤軍作戰的羅詠嘉(Phoebe),兩人遂發起非牟利組織「動物朋友」。截至今年9月,組織已為1,781隻動物絕育,停止了大量無主孤雛最終被人道毀滅的悲歌。走過大小鄉村,兩人深入老人家中,游說他們容許組織將動物帶走,絕育後再交還,卻屢吃閉門羹,「老一輩不太接受這觀念,情願任由貓狗生育,再找漁農處將過多的動物捉走。」麥婆婆每次求助,就成了她們繼續說服老人讓貓狗絕育的強心針。見麥婆婆兩夫妻的住屋簡陋,兩人不但定期送上貓糧和米飯,還為他們修補家中破爛處,天氣轉時又會致電兩老問候。數年前麥婆婆發現枕邊人忽然失去知覺時,無助的她也只想起Jessie,致電求助。近年政府接連收地,Jessie和Phoebe感慨村內被遺棄的貓狗陷入飢餓和疾病。麥婆婆情願放棄遷入公屋的機會,留在原址繼續照顧動物,令她們尤其感動。
初秋,兩位義工與組織另一女成員來到麥婆婆的家。同行中還有一位男生,舉着巨型天線,爬上屋頂準備安裝。「麥婆婆常說想看香港的電視節目,但我們女生怎懂得調校,便找朋友幫手。」Phoebe笑着說,兩手正為婆婆清理家中雜物。繼收地後,婆婆開始擔心自己離世後,愛貓們何去何從,幸而Jessie亦早答應老人,會為牠們找上好人家。人間有情,兩代人的感情因動物而生,這份關懷單純又溫馨。
動物朋友
http://www.animalfriend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