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7/7/16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中心)聯同綠色力量昨日公佈一項海洋生態普查,調查發現本港水域近年湧現了一種外來魚種「沙巴龍躉」,而且數量增長驚人,遍佈本港水域,危害海洋的生態環境。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沙巴龍躉食量驚人,而且存活率高,「佢哋會食咗唔少細魚,包括珊瑚魚,對珊瑚生態環境真係影響好大」。
香港珊瑚魚普查於去年6月至10月舉行,已連續3年進行。調查發現,本港水域出現大量的沙巴龍躉,特別是碼頭附近的水域,如北角、青衣、中環港澳和西貢碼頭也發現牠們的蹤影。程指,沙巴龍躉是花尾龍躉和老虎斑經人工孕育而成的魚,本來是不屬於大自然。
疑亂放生所致
他續說,由於港人愛吃沙巴龍躉,不少漁民會引入魚苗在魚排養殖,「當打風落雨嘅時候就會吹爛咗啲魚排,令到佢哋(沙巴龍躉)流入大海」。
另一原因是善信愛以沙巴龍躉作放生之用,以進行宗教儀式,因而使沙巴龍躉在數年間增長驚人。他透露:「據本港釣魚人士同漁民嘅反映,𠵱家釣上嚟,每兩條就有一條係沙巴龍躉,但五年前只係每十條先有一條」。
程指,沙巴龍躉生長速度快,死亡率又低,體形是老虎斑的3至4倍,而且食量驚人,對本港的海洋生態環境形成災難。程解釋,沙巴龍躉會捕食大量小魚,包括珊瑚魚,導致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減少,威脅整個海洋生態。
14種稀有魚重現
調查又發現,本港水域重新發現已近絕迹的14種的稀有魚類品種,包括「藍點海龍」、「黑鰕虎」及絕迹在街市的魚類品種「青衣」等。程指,今年首次在西貢發現「青衣」的初生魚,而不是成年魚,代表牠們真的有機會在本港水域「落地生根」,這是一件樂見的事。
為免破壞海洋生態,程詩灝呼籲釣魚友垂釣時,要顧及生態環境,「釣魚時,如果太細條,最好放番落海,唔好釣佢哋上嚟,等佢哋可以長大」。
香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已推出「香港魚類」手機應用程式,展示各類魚類分佈、種類和照片等,加深公眾對魚類認識。應用程式上的魚類資料將會由280種新增至32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