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2021-06-25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4%BF%9D%E8%82%B2/%E7%A0%94%E7%A9%B6%E6%8C%87%E5%90%8E%E6%B5%B7%E7%81%A3%E6%BF%95%E5%9C%B0%E5%85%B7%E9%87%8D%E8%A6%81%E5%8A%9F%E8%83%BD-9%E7%89%A9%E7%A8%AE%E5%BB%BF%E5%B9%B4%E9%96%93%E9%A1%AF%E8%91%97%E4%B8%8A%E5%8D%87
黑臉琵鷺(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香港觀鳥會自1998年起獲政府資助,每月恆常在后海灣進行水鳥調查,是中國沿海最悠久的系統性調查。該會與嶺南大學分析1998至2017年間42種越冬水鳥物種的數目,其中9種包括黑臉琵鷺、黑翅長腳鷸、池鷺、青腳鷸、白腰杓鷸、大濱鷸、小鸊鷉、太平洋金斑鴴和反嘴鷸,數目在過去二十年間顯著上升。
不過仍有12種明顯減少,包括紅嘴鷗、黑水雞、磯鷸、翹鼻麻鴨、卷羽鵜鶘、白骨頂、綠翅鴨、赤頸鴨、白腰草鷸、蒼鷺、灰林銀鷗和針尾鴨。其中卷羽鵜鶘「歸零」,白骨頂則下降達九成,由1998年的數千隻,過去五年急跌至只有少於50隻。
翹鼻麻鴨(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指,越冬水鳥的種群數量變化與繁殖地和停棲地有關。在西伯利亞南部繁殖的水鳥,減幅比在東亞地區繁殖的物種為高。停棲地方面,團隊特別指出依賴黃海停棲的物種數量減幅較大,認為與黃海地區的泥灘過去五十年因開發而大減五成有關。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指,與其他研究相比,后海灣一帶的有較高比例的物種數目上升,認為保育工作或產生積極影響。宋亦希建議政府盡量保護濕地緩衝區,並打擊非法傾倒泥頭,維持區內淡水魚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