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3/9/11
2010年2月4日,奧蘭多海洋世界的殺人鯨Tilikum在表演期間,當眾把訓練員拖到水底溺斃。最近在美國上映的紀錄片《黑魚(Blackfish)》,就是以這宗三年前震驚全美的殺人鯨殺人事件為題材,探討人類捕捉野生殺人鯨作表演的問題。
香港海洋公園早年曾有「海威」表演,幸不曾發生同類事件,但那裏至今還有很多海豚、海獅等動物,被圈養在狹小的環境,接受違反天性的訓練,為遊客作牟利表演,給主題公園帶來可觀收入。越來越多人卻意識到,這是不人道和沒必要的,要海洋動物在人工環境表演跳圈拍掌,也談不上有甚麼教育、研究或保育作用。
昨日傳來小玳瑁的死訊,很多人即時反應是海洋公園「死得動物多」。海洋公園昨晚表示,小玳瑁體內有魚鈎,又懷疑誤吞膠袋。牠的死是否與海洋公園有關,還須科學驗證。但為甚麼大家會立即聯想到園方有責任?
五年前,海洋公園發生中華鱘被海狼咬死事件。幾個月前,一段海豚撞擊池壁的片段曝光,園方又被質疑其飼養的海豚健康有問題,以致自殘。其後,5歲小熊貓「栗子」猝死,再次引起愛護動物人士多番揣測。
自由行帶動下,海洋公園入場人數屢創新高,卻為此要不斷擴建設施引入動物,早前更爆出海豚被迫加場表演。海洋公園報告同時顯示,2011/12年度共1,303隻動物死亡,較之前年度升逾一倍。雖然海洋公園一直強調園內動物狀況沒有異常,但民間要求園方停止動物表演、反對引入新動物的聲音,越來越大。
Tilikum是「朋友」的意思,但原來牠被人類捕捉,送到主題公園後遭同類排斥欺侮,要單獨養在細小的水池,接受不人道的表演訓練,身心長期受創,因此襲擊人類。電影有這樣的一句:「當大自然被迫到極限,她會向人類報復。」
小時看海威表演,不知有份造孽。無論小玳瑁死因是甚麼,兇手肯定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