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耕種為名毀沙螺洞濕地 村民蹂躪蜻蜓天堂

《蘋果日報》,2015/12/14

以「蜻蜓天堂」聞名、生態保育價值僅次米埔的沙螺洞,11年來第7度遭破壞。今年10月,有人鏟走沙螺洞張屋附近農地上的植被,並抽乾濕地,面積有一個12人足球場大,目前一片荒蕪,寸草不生。有村民聲稱開墾該地,並發展有機耕種,開拓商機。環團質疑其動機,促政府將沙螺洞土地全部列入郊野公園範圍,加強保育。

沙螺洞是本港最重要的蜻蜓棲息地,逾五成品種可在該處找到,其溪澗更育有香港鬥魚等珍稀瀕危魚類。根據漁護署11年前頒佈的《新自然保育政策》,沙螺洞是12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惟當中大部份為未列入郊野公園範圍的不包括土地,由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於1980年代向村民收購。本報翻查紀錄,自推出新政策後,沙螺洞惡意破壞不絕,包括放火燒樹、噴除草劑和非法倒泥等。

聲稱「清除垃圾草」

世界自然基金會和長春社兩個月前接獲環保人士舉報,發現張屋附近一幅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農地,被鏟走數十棵大樹,連沼澤也被清走,貼近被劃作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溪澗。記者在現場發現,該處一片乾涸,並豎立了有機種植場標示,鏟地範圍巧妙地未有觸及官地和溪澗。
記者採訪期間,在鄰近張屋經營士多的原居民張偉國突然現身,稱自己早前在耕地「清除垃圾草」,下月會開始耕種。
張透露,在40年前已將該地賣給發展商,惟對方一直未兌現為村民興建房屋的承諾,現時「搞起個場」後,希望對方會履行承諾。

環團斥破壞嚴重

世界自然基金會副總監(環境保護)劉惠寧質疑,鏟地者真正目的非為耕種,而土地受的破壞相當嚴重,溪澗附近失去樹木緩衝,大雨時會湧入泥土,對生態有害,若有人用農藥耕種,排出的水流有可能污染溪澗和鶴藪水塘集水區。劉慨嘆,該處為耕地,只要擁有者以耕種為名,就算有破壞生態行為,法例上亦「奈佢唔何」。

地政總署回覆指,在涉事農地移除植被無違反該地段的契約條款。規劃署稱,早前發現在沙螺洞的自然保育區和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內有一條人工渠道,已向土地擁有人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要求對方中止違例發展,目前工程已停工,而在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內進行耕種,需先取得城規會的規劃許可。


另稿:
發展商欲建龕場 料賺120億

沙螺洞是珍貴的自然保育區,一直被發展商虎視眈眈希望大肆發展。該處自1991年已有興建高爾夫球場的申請,其後又有人想發展低密度住宅,至今發展商希望興建可容納6萬個靈位的骨灰龕場,但因不斷有人反對,加上工程對環境影響成疑,計劃暫時叫停。

村民反對項目暫停

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2009年參與政府的新自然保育政策,與環團綠色力量合作,計劃在沙螺洞興建容納6萬個靈位的骨灰龕場,並設立靈修院及自然教育中心,期望發展土地同時兼保育生態,項目預計可取得60億元至120億元的可觀收入。有關計劃接到村民投訴,環境諮詢委員會亦質疑計劃與該處的生態環境有影響,要求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提交補充資料,令項目暫停至今。

對於沙螺洞是否應該繼續發展,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稱,發展骨灰龕計劃只通過了第一部份環境影響評估,因公眾迴響大,目前仍未呈上環諮會大會。

文認為政府應該承擔責任,解決沙螺洞發展的爭議,他稱,發展商願意接納另擇地方重新合作,多年來等待政府回覆,「繼續做(環評),定係另外搵地方?政府一定要有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