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2012/8/28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在狗隻中發現新品種寄生蟲,該蟲可經蚊子叮過受感染動物後再傳人,命名為「香港型惡絲蟲」(見圖)。有教授指出,本港有百分之三的流浪狗帶有該蟲,暫時只有三名病人受感染,他們的病情比較輕微,亦未有入侵其他器官,但以往曾有市民感染其他品種的惡絲蟲,甚至併發腦炎。他提醒,寵物主人要定期帶貓狗「杜蟲」,並做好防蚊措施。
港大微生物學系表示,本港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五月間有三名病人感染「香港型惡絲蟲」,當中兩人曾被蚊叮,病徵分別為頸部淋巴、腹部及眼皮凸起硬塊,院方將其腫塊組織做切片檢查後,發現內有不完整的成蟲及小蟲。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杜啟泓表示,狗隻是「香港型惡絲蟲」的宿主,蚊或其他昆蟲於叮咬狗隻時吸取幼蟲,再叮咬人的時候便將幼蟲傳給人類;當幼蟲在人體內長成後,可隨血液走到身體不同部位,如眼、肺、腹及手腳等,令身體某處產生炎症並長腫塊。
防蚊避接觸流浪狗
該系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收集二百隻流浪狗及一百隻流浪貓的血液樣本化驗,發現當中有百分之三的流浪狗血液樣本有該新品種寄生蟲基因,而流浪貓則沒有。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患者身上會出現腫塊,惡絲蟲亦有可能移往不同器官,病人多數不會有即時性命危險,但須服藥控制。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會與香港大學密切跟進有關資料;又指惡絲蟲病不會人傳人,通常可透過手術切除腫塊作治療,強調市民應注意環境生,做好防蚊措施及避免被蚊蟲叮咬和接觸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