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在此: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0975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海洋公園自1977年成立,宗旨為保育自然生態及推廣環保教育,然而近年公園卻出現大量動物死亡事件,在動物保育的層面上備受爭議,尤其是海豚圈養和表演的議題。有見及此,上週六(2月15日),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環保組聯同香港海洋公園和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合辦座談會,主題為「香港海洋公園在海洋生態保育與教育的責任」。當日出席的保育團體包括有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海洋公園營運總監吳守堅、海洋公園高級教育經理李美盈、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單錦城、香港魚類學會主席莊棣華以及「豚聚一家」幹事黃豪賢。
座談會歷時約兩句半鐘,首小時主要先由個別保育團體代表發言,其餘時間為現場觀眾提問和辯論環節。過往香港海洋公園與保育團體唯一一次公開對談,已是2012年3月的事,當時盛智文與〈海豚灣〉導演在公開論壇上辯論水族館利用海豚表演和困養問題,雙方最終沒有共識。
人工繁殖死亡率高企 機制欠透明為詬病
海洋公園近年發生多宗海洋生物死亡事件,圈養問題引人關注,亦顯示海洋公園透明度不足。「豚聚一家」幹事黃豪賢除認為公眾對於海洋生物來源、品種以至具體死亡數字一概不知外,他更指出在1974年至2002年間公園有131條海豚死亡,而過去10年的3次人工繁殖中有2條海豚死亡,更離奇的是,園方基於動物出生後90天內死亡不對外公佈的原則,認為出生僅20天夭折而死的小海豚可不需向公眾交代。海洋公園代表對此未有回應。香港魚類學會主席莊棣華卻在發言時指,報告死亡率非重點,問題是如何找出解決方法避免再有動物死亡,他更指不應經常指責批評,要多提供協助,語調似為海洋公園開脫,忽視海洋公園應有的透明度以及公眾知情權。
動物表演違天性 公園:輕鬆手法吸引遊客興趣
圈養海豚問題在香港開始受到關注,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示:「希望大家對此引起反思,對園方作出監察,追查海豚從何而來, 以及海豚表演能帶出甚麼保育信息、娛樂背後能否真的達到教育目的。」他逐指出海豚每日要進行4場表演,導致部份海豚過度疲累未能表演,而動物在訓練時由食物作誘餌,希望大家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是否應只建立在食物上。
當「豚聚一家」幹事黃豪賢質問園方,海洋劇場馬戲式的表演動作有何教育意義,海洋公園營運總監吳守堅表示公園每年接待多達700萬名遊客,當中大部份抱持娛樂心態,所以園方選擇以「輕鬆手法吸引遊客興趣」,再從中傳遞保育信息。海洋公園高級教育經理李美盈則指引述獨立顧問公司的調查報告,當中公園「海洋劇場」的節目最能提高遊客的保育意識。黃豪賢反駁已有多個國家如瑞士,印度,智利等國家停止利用海豚表演,指責園方以動物作娛樂工具,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因此促請海洋公園逐步減少海豚表演,並提供有關時間表,長遠達致「零表演、零囚禁」。
圖:海洋公園高級教育經理李美盈
園方迴避質問 團體呼籲市民認清「真保育」
海洋公園代表在會上不斷強調園方在保育方面的貢獻,吳守堅表示飼養海豚豐富了園方的知識和經驗,而教育是環境保育最有效方法。他指海洋公園提供了教育大眾的平台,而「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亦資助了多項保育研究工作。李美盈則表示:「園方多項活動與大量學生接觸,能有效推廣保育信息。」然而,對於保育團體提出的提高透明度及交代動物死亡事件、及圈養海豚和海豚表演等問題,卻未有多作回應,似是避重就輕,自說自話,拒絕正面回應問題。洪家耀感慨:「我並非完全否定海洋公園的保育工作,然而亦不希望大眾被海洋公園的亮麗包裝誤導。」
海豚不適合馴養 反思動物園價值
洪家耀又指全球開始反思人工馴養及動物園價值,質疑是否必須以展示動物進行教育,而且部份動物例如海豚,根本不適合馴養。他認為大眾應控制自己的慾望,不應以認識動物之名為牠們帶來痛苦。對於魚類學會主席莊棣華指學習時不可缺少實物, 洪家耀回應:「以恐龍為例,我們不一定親身看見和觸碰到恐龍,才能夠了解恐龍。」
有在場保育人士質疑海豚表演中海豚的動作實非自然,對其教育意義存疑,吳守堅則表示該些動作是動物在大自然中「可以出現的行為」,此說法未免過於牽強,試圖以語言偽術誤導大眾。而李美盈指海洋公園重視動物權益及福利,又以食素為例,指各人對動物權益的界線有所不同,但席間有觀眾即時反駁:「那不是動物用作食用的問題,而是公園借助動物進行商業活動,請不要混為一談!」
要求教協停售海洋公園門票
舉辦座談會的教協環保組發言指社會開始關注動物權益,希望公眾能多加參與、監察和討論,亦要求海洋公園在公佈資料方面應作改善。教協會長馮偉華指擁有9萬會員的教協就如個多元社會,對於有現場保育團體要求教協停售海洋公園門票及支持「良心杯葛海洋公園行動」,他表示會於討論及了解會員意願後再作決定。
圖:教協會長馮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