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星期五

寵物離世輔導 助走出陰霾

《晴報》,2014/7/11

香港愈來愈多人養寵物,不少人更視牠們為家人,寵物離世時,有主人哀痛如喪親,卻被朋友視作小題大做,苦無傾訴對象,情緒更為低落。現時本港亦有寵物離世輔導服務,助主人走出痛楚。

不少主人因寵物離世感哀傷,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政學系去年尾訪問500名寵物主人,發現受訪者在喪寵後平均哀傷指數達2.6分,較日前港大另一調查發現,喪偶長者的哀傷指數為2.3分還要高,反映主人對寵物離世與失去親人的反應與程度不徨多讓。

Sally在2012年底經歷喪犬之痛,她養了14年的史納莎「狗狗」,因剝牙要全身麻醉,惟牠在術後腹瀉,當天便去世。Sally認為,「狗狗」年紀老邁且有心臟病,不應讓牠接受全身麻醉,因而十分自責。

個案:求助精神科醫生


在「狗狗」去世後,Sally因過於自責而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她亦察覺自己出現抑鬱症狀,需向精神科醫生求助。而身邊的朋友都說「只係一隻狗咋喎」,認為她反應太誇張,未有加以安慰,令她無處訴苦。及後,她參加「動物力量」的「善別動物同路人互助小組」才走出哀痛。Sally指,透過與其他喪寵的同路人交流,感到有人明白自己感受,自己不是異類,這對她能康復有很大幫忙。

本身是社工及認可寵物離世輔導員的「動物力量」創辦人潘永樂指,本港愈來愈多人養寵物,且會視牠們為朋友甚至家人,故在牠們離世時感傷痛,外國早有研究指,這是正常反應。惟在主人喪寵感到哀傷時,往往會質疑自己,怕被人視作「貓癡」、「狗癡」而抑壓傷痛,不能抒發而變得更嚴重。潘永樂提醒,旁人見到主人喪寵時,不應輕視別人的哀傷,稱「只係動物啫」,因這會令「喪親」的人更感到無助及不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