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

教導照顧寵物 培養子女尊重生命

《晴報》,2014/7/9

透過飼養寵物可以讓小朋友學會同理心、責任感,是否正確的觀念?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推出《飼養寵物的責任——兒童學習手冊》,鼓勵一家大細在飼養寵物前仔細研究是否有能力、時間、耐性和愛心,更強調寵物不是玩具,要視牠為家中一分子,並應由大人指導子女照顧之責,培養兒童尊重生命。

由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贊助製作,一套三冊的《飼養寵物的責任——兒童學習手冊》套裝,包括發聲公仔提示小朋友要餵小動物、提示貼紙及承諾信,鼓勵大人與孩子一起閱讀不同動物的需要。協會將送出3,000套教材予5至12歲兒童及其家長,手冊的作者是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教育部經理趙明明,07年曾設計亞洲首套學校教材《關懷動物教室》,鼓勵老師以不同層面讓學生思考。「試過請小學生為動物設計動物園,中學生討論馬戲團是否在違反動物福利。我們希望引導小朋友代入動物角度思考。」

違反動物本性

趙明明強調很多大人對飼養寵物有誤解,例如不會將細小動物如倉鼠、金魚視作真正的寵物,近年也常見成人為貓狗着衫,視狗作寵兒,總要抱在手不讓牠們落地走動,那都違反動物本性及自然表達自己的福利。她遇過有媽咪因小朋友沒有責任感,憤怒下把倉鼠沖進洗手間。「那是很壞的示範,向子女表達:『我操控到生命,故也能摧毀小生命』。

早前協會舉行飼養寵物責任親子工作坊,主持的瑩瑩姐姐用不同道具、活動啟發小朋友,包括聽聲認動物,再教授動物的種類;着親子把不同動物按其成長周期排列,進而了解每種動物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也有玩配對生活用品;最後的遊戲是讓孩子畫出想飼養的動物,並以未來主人身份,向對方作出承諾。

作好分離預備

家長陳太帶同13歲Jacqueline和六歲的Jaime來參加,Jacqueline八歲時在協會領養了倉鼠Cindy,一家人雖然事前做過資料搜集,但仍因了解不足,沒做好保暖工作,令倉鼠在一夜間凍死。Jacqueline說倉鼠養了兩年,但那時年紀小,主力由媽咪照顧,倉鼠死去當天,媽媽特意等她回家送別,令她留下深刻印象。「我當場哭了出來,故每次經過埋葬牠的公園,都會記得Cindy是凍死的。」她說一直想飼養其他寵物,媽咪提醒她要好好搜集資料才決定。這天她畫了最想養的狗及向牠承諾陪牠玩。

一生的責任

《飼養寵物的責任——兒童學習手冊》中,附有一周及一年的照顧計劃時間表,建議由父母教子女填寫每天的責任,把它變成習慣。趙明明謂目的是釐清飼養者是小朋友本人,不可把責任推給家人。「飼養是一生之久,不只個人喜好,也應考慮家人是否接受,會否影響鄰舍,故飼養寵物是一個家庭的重要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