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報》,2012/6/28
漁農自然護理署昨日在本港南面水域,放流兩隻接近成年的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漁護署是在2010年10月及今年5月,分別接收這兩隻玳瑁,經漁護署人員初步評估,兩隻玳瑁被送到香港海洋公園接受獸醫治理,自此寄居於公園,海洋公園職員提供的日常食糧,包括有魷魚、鮮蝦和魚等,與野生玳瑁的食物相近,而兩隻玳瑁經治療後,身體良好,故昨日獲得放生。
背甲裝衛星追蹤器
海洋公園首席獸醫馬伯樂表示,首隻玳瑁在2010年送到公園時,體重過輕,背甲亦有擦傷痕;第二隻玳瑁今年抵達公園時,工作人員在其排泄物中發現異物,包括塑膠拉鍊及吸管,牠還有肌肉緊張的症狀。幸好,兩隻玳瑁在獸醫及動物護理團隊的悉心照料及治理下,健康及行為狀況已有明顯改善,康復進度十分理想,現時分別重15及10公斤,背甲長約57及49厘米,顯示適合重回大海生活。
漁護署在兩隻玳瑁回歸大海前,替其四肢扣上刻有獨特編號的金屬標記及植入晶片,方便日後識辨身份,同時在其背甲上裝上衛星追蹤器。通過追蹤牠們在海洋的動向及覓食地的位置,漁護署可制定適當的存護措施,以及與各地有關機構合作,共同保育全球極度瀕危的玳瑁。
所有海龜品種均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及《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的保護,而在香港水域出沒的5種海龜中,玳瑁最為罕見。玳瑁以其強而有力似鷹嘴的喙部及呈蜜糖啡帶有深棕色雲石條紋的龜殼而聞名。
漁護署呼籲市民若發現海龜的蹤影或擱淺的海龜,可透過1823電話中心聯絡漁護署。為鼓勵公眾參與海龜保育,漁護署會繼續透過教育活動及講座向市民宣揚有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