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2012/10/16
很多人對動物治療有誤解,以為義工帶動物探訪老人院、兒童院,逗逗他們開心,就是動物治療,認為這些活動的成效短暫而有限。
其實以上活動只可稱為動物輔助活動(AAA),真正的動物輔助治療(AAT)須由治療師針對病患的狀況設計療程,有特定的治療目標和療效。
治療情緒病 減輕身心症狀
動物治療已有超過二百年歷史,早於一七九○年英國便有療養院安排精神病人照顧兔子和禽鳥,藉以提高自制能力,其後護士之母南丁格爾也留意到動物伴侶對長期病患有正面作用。現今醫學研究證據顯示動物治療對多種精神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動物治療能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等情緒病,減輕身心症狀,更能改善老人癡呆症(又稱「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的行為情緒問題。另外,動物治療能刺激兒童的感官和改善社交技巧,對自閉症的兒童有一定的幫助。
照顧動物助提升自我效能
二○一二年初,《工作場所健康管理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rkplace Health
Management)刊登了一項長達十五頁的報告,顯示帶狗上班可提高工作效率,在生產力、缺勤率或員工士氣方面,犬隻均可緩衝壓力帶來的影響,而且效果顯著。無論患病與否,動物治療都有一定的成效。
醫學上有不少論據支持動物治療的功效,例如動物可為我們提供一個安穩的情感鍵結(bondage),人與動物的關係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得簡單直接,而且可靠穩定,而安穩的情感鍵結有助兒童成長時變得更合群,性格更開朗。當我們妥善地照顧動物,讓牠們快樂地生活,不期然會感到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的行為有意義,認同自己的能力,有助提升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藉此預防和治療情緒病。人與動物相處時,都會不期然感到心境上的平靜,暫時把困擾着自己的痛苦和煩惱拋諸腦後,我們便更能駕馭情緒和懂得處理壓力。如果身邊有朋友出現情緒上的小毛病,不妨考慮讓他多與動物親近,也許會不藥而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