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星期一

虐待動物法例大落後 培養謹慎責任最重要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hk01.com/寵物/396319/虐待動物法例大落後-培養謹慎責任最重要
多年來,愛護動物協會福利部專家已經積極地進行研究、發起運動及遊說政府與不同持分者,以推進動物福利政策。過去數十年,協會一直遊說政府更新沿用了80年的虐待動物的法例。我們非常高興地報告,政府已就修例進行公眾諮詢。

政府的修例建議終於引入「謹慎責任」概念。這個重要的元素,其實早於2010年在香港大學及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現行法例進行檢討所撰寫的報告中已經提出。
法例檢討報告
什麼是「謹慎責任」 ?
「謹慎責任」是指對動物福利負有責任的人必須採取措施,以確保照顧到動物的需要,包括身體健康、營養飲食、行為表達模式和生活環境的需要。
如何運作?
現行法例:不會犯法
建議修例:可採取法律行動
• 狹窄的動物籠
• 髒亂的毛髮
• 缺少休息被窩
• 欠缺遮陰地方
• 缺乏運動
現行法例:被動
• 通常只在動物被殘酷對待,而受到不必要的痛苦之後,才能夠提出檢控。
• 照顧動物的標準極低及經常不足。
毛孩沒法說話,現有法律也沒法好好保障牠們。(Photo by Zane Lee on Unsplash)
毛孩沒法說話,現有法律也沒法好好保障牠們。(Photo by Zane Lee on Unsplash)
(SPCA)
(SPCA)
建議法例:主動
• 在動物出現受苦的跡象之前,只要沒有提供足夠的照顧,即可視為違法。
• 就不同種類的動物的照顧措施,將會在實務守則中詳細列出。
• 上述圖片所呈現的狗隻「照顧」方式已屬違反謹慎責任。
違反謹慎責任:罰則和執法權力
大部分經由協會督察調查的案件,都涉及主人在不同程度上對動物疏忽照顧。
改善通知書
• 針對固執的主人,修例建議發出改善通知書,將會具體列出要點,讓主人在合理時間內著手解決及糾正的。如未有改善,將會受到刑罰。
• 假如有合理依據懷疑有動物可能有危險或遇險,獲授權人員能夠進入處所。
即時成效
• 能即時改善動物的現況和提升牠們的生活質素,若未有完全符合謹慎責任將面臨檢控。
• 主人有機會學習照顧和處理他或她照顧動物的方法。
• 避免就不嚴重的問題進行冗長的檢控程序。
盡力去照顧毛孩,這是主人應有的責任。(Adam Griffith/ Unsplash)
盡力去照顧毛孩,這是主人應有的責任。(Adam Griffith/ Unsplash)
協會督察的執法權力
協會希望能被授權協助執法以處理這類情況,包括發出改善通知書,以改善動物的狀況及拯救遇害動物,與澳洲及蘇格蘭的情況相同。
• 協會督察每年調查超過800宗有關虐待動物的投訴個案,但他們需先得到政府相關部門配合才能要求改善動物福利。
• 擁有正式授權將容許我們及時拯救和幫助面對威脅的動物。
每隻毛孩都應該值得被愛。(Photo by Justin Veenema on Unsplash)
每隻毛孩都應該值得被愛。(Photo by Justin Veenema on Unsplash)
繼續為動物發聲!

黃大仙一老伯日前公然以拐扙打鴿鴿 鴿鴿一邊翅膀受傷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www.hkanimalpost.com/2019/12/29/12291-2/
黃大仙一老伯在12月26日下午約5時公然以行山拐杖追打鴿鴿,一隻鴿鴿被打傷,一邊翅膀疑移位無法動彈,在場街坊馬上喝止那老伯惡行,並阻止他逃走。警方接報後將行兇者拘捕,愛協則帶走鴿鴿治理,本報正向愛協查詢鴿鴿情況。

當日在場制止行兇者的Samuel對本報表示,當時他在黃大仙啟德花園商場正門口步出,在屋邨入口的通道見到對面馬路有老翁用行山拐杖追打一隻灰色野鴿,他馬上喝停對方,在場街坊都一同指罵老翁,但對方反而挑釁街坊叫他們有膽便報警,有街坊立即報警。

那老伯試圖逃走,Samuel即上前制止。街坊將受傷的鴿鴿放在紙盒中,鴿鴿一隻翅膀因被移位而不能動彈。警方到場將那老伯拘捕,愛協督察則將鴿鴿帶回總部。警方以涉嫌殘酷對待動物罪,拘捕一名姓鄭的79歲男子,由黃大仙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

【毛孩與我】公屋伴侶犬被標籤「怪獸」 主人:閃閃避避先可生存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hk01.com/寵物/383069/毛孩與我-公屋伴侶犬被標籤-怪獸-主人-閃閃避避先可生存
大多數寵物狗都只能瑟縮於家裏,整天對著四面牆,無法親身感受、體驗這個世界的「美好」。

香港主人Yuki多年前因工傷而飼養伴侶犬「妹妹」,她是少數合法在公屋養狗的市民。不過這一切,讓她確切地明白到,香港是一個寵物多麼不友善的城市,人狗進出要屋苑要繞道而行、居民標籤狗狗做會咬人的怪獸。Yuki想要的,其實很卑微,只是一片草地,在這片草地裏,妹妹和她能夠不理會其他人目光,找到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
兩年前,狗主Yuki帶著伴侶犬妹妹「上樓」。妹妹在居民不友善的目光下生活,最終患上分離焦慮症。(吳嘉俊攝)
兩年前,狗主Yuki帶著伴侶犬妹妹「上樓」。妹妹在居民不友善的目光下生活,最終患上分離焦慮症。(吳嘉俊攝)

帶狗狗「上樓」遭歧視
八年前,Yuki受工傷困擾導致情緒插水,醫生建議她飼養伴侶犬,改善她的情緒,因此她帶了唐狗「妹妹」回家。兩年前,她成功獲派公屋,為了帶妹妹「上樓」,她多次出入公立醫院及香港房屋委員會,前後周旋了一個月,才能成功為妹妹申請「狗牌」。妹妹雖然晉身成公屋「居民」,但是牠的身份並沒獲得大家認同。Yuki記得,妹妹剛入伙隨即遭鄰居投訴,指控牠「成日吠」,幸好經過保安求證後,實證狗吠聲來自其他住戶,才還妹妹一個清白:「我搬入嚟嗰時同妹妹講過:『你吠就唔可以繼續喺度住。』佢從此真係一粒聲都無叫過。」

狗狗罹患「上樓後遺症」
可惜,不少居民仍在妹妹身上加標籤,認為牠「會咬人」、「好大隻」、「好恐怖」,更質疑Yuki憑什麼在公屋養狗。即使Yuki已經應房委會要求,為妹妹戴口罩、牽狗繩,妹妹仍不時受到居民指罵,導致她們不能「光明正大」地出入屋苑,平日進出都特意繞到人流較少的停車場。每次出門都左閃右避,亦令妹妹對這個社區大失信心。搬進公屋沒多久,妹妹便患上分離焦慮症,每當Yuki出門上班,牠都會感到焦慮不安,「你試下一個人喺屋企長期唔出街,都會抑鬱啦,唔好話狗啦。妹妹暫時仲未好返,只能靠藥物醫治。」

▾▾▾點撃圖片放大:看妹妹在公屋生活的情況▾▾▾
八年前,Yuki受工傷困擾導致情緒插水,醫生建議她飼養伴侶犬,改善她的情緒,因此她帶了唐狗「妹妹」回家。(吳嘉俊)
直至兩年前,她成功獲派公屋,她多次出入公立醫院及香港房屋委員會,前後周旋了一個月,才能成功為妹妹申請「狗牌」。(吳嘉俊)
 最令她難堪的,莫過於醫生需要在信函裏強調,她的病情有必須飼養伴侶犬。(吳嘉俊)
  令到Yuki不禁產生一種想法,「如果唔係病人,根本無可能喺公屋養狗。」(吳嘉俊)
即使Yuki應房委會要求,為妹妹戴口罩、牽狗繩,妹妹仍不時受到居民指罵。(吳嘉俊)
Yuki居住的公屋鄰近馬鞍山郊野公園,可供妹妹散步。(吳嘉俊)
 妹妹雖然晉身成公屋「居民」,但是牠的身份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吳嘉俊)

佢哋會覺得妹妹係怪獸、係偷渡客,我哋要閃閃避避先可以喺度生存。
狗主Yuki
為了帶妹妹四出遊玩,狗主決定買一輛私車家,充當牠的寵物車。(吳嘉俊攝)
為了帶妹妹四出遊玩,狗主決定買一輛私車家,充當牠的寵物車。(吳嘉俊攝)

Call車被拒決心買私家車
公屋並不歡迎狗隻內進,自然沒有寵物友善的設施。每逢假日,Yuki都會帶妹妹外出遊玩「抖下氣」,她過往都會電召客貨車,可惜很多司機都會拒絕接送,擔心妹妹會破壞、弄污車廂,她試過司機劈頭第一句已經問:「大狗,會唔會咬人㗎?」

人狗最常到粉嶺舊居附近散步,那裏雖然沒有完善的寵物設施,只有一片草地,妹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無需限制於居民的目光,找到一片屬於牠的空間:「人類嘅目光令到我哋無辦法帶狗出街,我哋無辦法光明正大咁行街。香港係一個寵物唔友善嘅地方,整體嘅配套、設施都唔夠,但最差嘅係人對狗嘅態度。」

香港觀鳥會:拒收發展商給繁殖鷺鳥的聖誕大禮!(12月31日截止)

週二 2019-12-17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69385
香港觀鳥會:拒收發展商給繁殖鷺鳥的聖誕大禮!(12月31日截止)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立即去信反對在東成里的高樓發展
鷺鳥一起聚集及築巢繁殖的地方通常稱為鷺鳥林,全港約有20個鷺鳥林。由於鷺鳥的築巢地點分佈非常局限,繁殖鷺鳥、鷺鳥林以及其依賴的覓食地和飛行路線都應受到保護。東成里鷺鳥林位於南生圍以南,主要為小白鷺及池鷺的繁殖地,有接近20年歷史。根據2018年的調查,該鷺鳥林共錄得84個鳥巢,是后海灣第二大、全港第三大的鷺鳥林[1]。雖然處於「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之外,但繁殖鷺鳥依賴「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的河道及濕地覓食育雛,可見東成里鷺鳥林與后海灣的濕地生態系統環環相扣。

可是,近日有發展商就東成里鷺鳥林及附近土地提交了高密度住宅發展的規劃申請(A/YL-NSW/275),項目包括34棟二至三層屋宇以及16棟25至45層高的住宅大樓,建築物高度可達135米,預計人口約11,500。本會擔心該大型發展項目將直接摧毀部份繁殖地,亦會帶來嚴重的人為干擾,甚至令鷺鳥永久地失去其繁殖地。我們呼籲大家在12月31日前入信反對發展申請,並要求城規會及各政府部門做好把關工作,拒絕在生態敏感地立下不良的高樓先例。

高樓發展申請摘要
城規會電郵:tpbpd@pland.gov.hk
提交意見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
立即去信反對在東成里的高樓發展
以下為是次網上請願信的摘要:
1.【構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是次項目位於東成里,正正是小白鷺及池鷺的重要繁殖地,也是后海灣第二大鷺鳥林。發展將直接摧毀部份繁殖地,亦會帶來嚴重的人為干擾,甚至令鷺鳥永久地失去其繁殖地。除了鷺鳥林,項目也會導致魚塘濕地的永久損失。然而,發展商提交的生態影響評估嚴重低估發展對鷺鳥林及周邊生態的負面影響。

2.【發展規模過大而導致鄉郊環境惡化】該發展項目包括34棟二至三層屋宇以及16棟25至45層高的住宅大樓,建築物高度可達135米;預計人口達11,500。如此大規模且高密度的住宅發展項目不但與南生圍一帶的自然及鄉郊環境產生衝突和導致整體的鄉郊環境惡化,更為鷺鳥林帶來嚴重的人為干擾。

3.【在后海灣一帶立下不良的高樓先例】過去十年,單單在南生圍一帶就有超過十宗與發展房地產相關的規劃申請,當中更不乏一些提高發展密度的申請,可見后海灣所面臨的發展壓力是相當之大。若現時批出項目,准許發展商興建高45層的住宅大樓,變相「開綠燈」同意在后海灣一帶甚至毗鄰鷺鳥林興建高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KBWS: Reject developers’ Christmas present to the breeding egrets and herons! (Deadline: 31 December 2019)

Object to the high-rise development at Tung Shing Lei now!

Herons and egrets nest together in colonies called egretries and there are some 20 nesting colonies in Hong Kong. Due to the restricted distribution of their nesting sites, breeding egrets/herons together with their nesting colonies, feeding grounds and flight paths should all be protected. Tung Shing Lane Egretry is located south of Nam Sang Wai and is mainly the nesting site of Little Egrets and Chinese Pond Heron with almost 20 years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2018 survey, a total of 84 nests were recorded, making the Tung Shing Lane Egretry the second and third largest egretry in Deep Bay and in Hong Kong respectively[1]. Although situated outside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rea” (WCA) and “Wetland Buffer Area” (WBA), the breeding egrets/herons rely on the river channels and wetlands within the WCA and WBA as feeding grounds to raise their chicks. Therefore, the Tung Shing Lane Egretry has strong ecolog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Deep Bay wetland ecosystem.

However, developers recently submitted a planning application for high-ris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t Tung Shing Lane Egretry and its surroundings, including 34 two to three-storey houses and 16 blocks of 25 to 45-storey residential towers reaching 135 metres tall in building height. HKBWS is concerned the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with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of 11,500 would directly destroy a portion of the nesting colony and greatly increase the human disturbance, which may even lead to the abandonment of this breeding ground. We encourage all of you to submit your obje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n or before 31 December 2019, and urge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 to be a conscientious gatekeeper, not to set an undesirable precedent for high-rise development in the Deep Bay area.

Gist of the high-ris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Email to: tpbpd@pland.gov.hk
Deadline of Submission: 31 December 2019
Object to the high-rise development at Tung Shing Lei now!

Summary of the online petition:
1. [Irreversible ecological damag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e is located at Tung Shing Lei, which is an important breeding ground for Little Egret and Chinese Pond Heron, and is the second largest nesting colony in the Deep Bay area. The development will directly destroy a portion of the nesting colony and greatly increase the human disturbance, which may even lead to the abandonment of this breeding ground. Besides, there will be permanent loss in fishponds and wetlands. However,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submitted by the developer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the adverse impacts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gretry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2. [Excessive scale of development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includes 34 two to three-storey houses and 16 blocks of 25 to 45-storey residential towers, with a maximum building height of 135 metres and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reaching 11,500. Such large scale and intensiv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natural and rural character of the Nam Sang Wai area, and will even lead to a general degrada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3. [Set an undesirable precedent of high-rise development in the Deep Bay area] Just in the Nam Sang Wai area, there were over 10 planning applications related to property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decade, including applica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hence, the Deep Bay area is facing an imminent development pressure. I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45-storey residential towers is approved, it would imply green lights would be given to high-rise development in the Deep Bay area or even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egretries.

[1] Anon, 2018. Summer 2018 Report: Egretry Counts in Hong Kon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Mai Po Inner Deep Bay Ramsar Site. Report by The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to the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

都柏文被綁燈柱疑被遺棄 嚴重皮膚病營養不良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www.hkanimalpost.com/2019/12/27/12271/
一隻身患嚴重皮膚病的都柏文犬在聖誕節前懷疑被人遺棄,綁在燈柱,有熱心市民不想狗狗被送到漁護署而在網上求助,狗狗終由「幸福快樂動物園」義工救起。義工Clooney批評如事件屬棄養,棄養者便是埋沒良心,呼籲認識狗主的人聯絡他們。

熱心市民在12月23日於facebook發帖求助,指一隻都柏文犬懷疑被遺棄,有人已報漁護署及愛協。「幸福快樂動物園」義工到場救走狗狗。

Clooney對本報表示,狗狗沒有晶片,估計只得一歲半左右,但皮黃骨瘦,營養不良,皮膚發炎有血水滲出,甚至出現惡臭,這樣被人綁在燈柱,他估計可能是棄養:「如發現有病為何不及早向外協求幫助?有病就拋棄,主人請撫心自問你的良心過意得去嗎?」

他表示,狗狗經「幸福快樂動物園」治療後,進度理想,面部已大抵消腫,含膿位置也已處理,但四肢腳趾腫脹仍較嚴重,曾經一走路便流血,希望在一星期內可以改善全身發炎問題。

狗主至今未有聯絡義工。本報呼籲知道狗狗背景的人士向本報提供資料。
 
 
 

2019年12月27日星期五

$40萬野豬研究報告出爐 建議噴劑趕豬 關注組:或令豬受痛苦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hk01.com/18區新聞/413831/40萬野豬研究報告出爐-建議噴劑趕豬-關注組-或令豬受痛苦
中西區區議會食物環境衛生及工務委員會今年獲40萬撥款,就中西區野豬出沒情況進行研究。研究近日出爐,當中列出區內數個野豬常出沒的熱點,包括加列山道與堪仕達道附近、摩星嶺徑及馬己仙狹道一帶,又建議區議會引入噴劑及有機驅除劑驅趕野豬。有野豬關注組成員則擔心,噴劑成分或許會令野豬受到不必要的傷害,不建議在驅趕時使用任何令動物受到痛苦的方法。

漁農自然護理署過去曾公佈,近年接獲野豬出沒或造成滋擾的投訴宗數持續上升,由2013年接獲的294宗上升至2017年的738宗,四年間升幅達2.5倍。而2018年的1月至10月期間,漁護署共接獲679宗有關野豬出沒或滋擾的報告,中西區的野豬出沒或滋擾的傷人報告數量達70宗,成18區內的第三位之高,其餘首位及次位分別為南區(173宗)及西貢區(86宗)。
研究認為,食物是令野豬進入中西區市區的主要誘因。(資料圖片/魯嘉裕攝)
研究認為,食物是令野豬進入中西區市區的主要誘因。(資料圖片/魯嘉裕攝)

中西區區議會撥款的「研究中西區內晚間常有野豬出沒覓食及滋擾行人」的研究報告近日出爐,研究認為,食物是令野豬進入中西區市區的主要誘因,建議區議會改變垃圾桶設計及進行廚餘回收等,減少野豬進行市區的誘因。研究又指,中西區野豬出沒得最多的地點為加列山道與堪仕達道附近、摩星嶺徑及馬己仙狹道,多為樹林及較偏遠的地方。其中研究人員在加列山道與堪仕達道近垃圾收集站目擊過一共6隻野豬。
研究又指,中西區野豬出沒得最多的地點為加列山道與堪仕達道附近、摩星嶺徑及馬己仙狹道。(鄧栢良攝)
研究又指,中西區野豬出沒得最多的地點為加列山道與堪仕達道附近、摩星嶺徑及馬己仙狹道。(鄧栢良攝)
今年10月,漁護署在各區試驗3款新型垃圾桶,新設計設有腳踏,圍欄亦被加強固定,減低了動物在垃圾桶內翻找食物的機會。(鄧栢良攝)
研究建議區議會可利用噴劑、有機肥料混合野豬驅除劑等驅趕野豬,或者在垃圾收集設施附近加裝圍欄,包圍保護垃圾設施,避免野豬翻找垃圾覓食。不過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豪賢(Roni)就擔心,野豬嗅到驅除劑後可能會出於保護自己的意識,從而攻擊人類發生衝突。他又擔心驅除劑成分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噴劑有否進行過測試,會否令動物受到痛苦?如果會令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都可能會觸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
黃豪賢指,若要達致與動物共融,政府必先從城市規劃着手。(資料圖片)
黃豪賢指,若要達致與動物共融,政府必先從城市規劃着手。(資料圖片)

今年10月,漁護署在各區試驗3款新型垃圾桶,新設計設有腳踏,圍欄亦被加強固定,減低了動物在垃圾桶內翻找食物的機會。黃豪賢表示,樂見政府在垃圾處理上投放資源,不過則認為漁護署在為野豬避孕及搬遷的計劃上須加強力度,「政府為野豬避孕及搬遷的試行點全港不足十個,人手亦有限,在人與動物居住界線愈發模糊的情況下,政府必須加緊推行計劃。」

城市發展愈發急速,新界東北樹林被剷起,數千動物失去居所。黃豪賢指,若要達致與動物共融,政府必先從城市規劃着手,「管理者先要將動物當成這個社會的持份者,為動物規劃,例如在附近有野生動物聚居的公路上加裝動物友善通道。」他也補充,當人與豬都在同一個空間生活時,需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環境,才能打造人豬共融的社會。

將軍澳野豬出沒食垃圾 候任議員倡山邊加設鐵絲網 保育山上生態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hk01.com/18區新聞/405472/將軍澳野豬出沒食垃圾-候任議員倡山邊加設鐵絲網-保育山上生態
野豬出現於市區覓食的情況愈見頻繁,將軍澳區亦不時見到野豬蹤影。有候任區議員指,區內由漁護署設置、防止野豬翻找食物的新式垃圾桶,在啟用不久後已告損壞,認為野豬在市區出沒的問題,是源於山上食物不足,提倡相關部門保育山上生態,種植更多植物,並在山邊加設鐵絲網,分隔開人和野豬的生活範圍。

西貢區候任議員馮君安指,將軍澳區內的野豬過往多出沒於陶樂路、怡心園一帶的山邊,但至今年中,野豬開始向市中心方向前進,並在民居附近出現。過往各區有野豬出現,都會引起不少市民恐慌,但他指最近或因居民的動保意識有所提高,未有太多街坊因此感到害怕,最多只會為牠們拍照「打卡」,不會刻意走近,亦不會通報相關機構、部門:「他們明白野豬出現只是為了覓食,亦怕通知了漁護署以後,野豬會被捉走。」他指,暫時只見有一家野豬在區內出沒,未見牠們有攻擊人類的行為,而野豬一家或因怕人,多數在凌晨時分才出動覓食。
西貢區候任議員馮君安指,將軍澳區內的野豬由年中開始走近民居覓食,但他或因居民的動保意識有所提高,故未有太多街坊因此感到害怕。(馮君安Facebook截圖)
西貢區候任議員馮君安指,將軍澳區內的野豬由年中開始走近民居覓食,但他或因居民的動保意識有所提高,故未有太多街坊因此感到害怕。(馮君安Facebook截圖)
將軍澳陶樂路一帶不時有野豬出沒。(香港01記者攝)
將軍澳陶樂路一帶不時有野豬出沒。(香港01記者攝)
然而,野豬在社區中橫過馬路,除了會因為沒有看清路面交通情況而產生危險外,馮君安指牠們翻倒垃圾桶找食物,不止會令垃圾散落在路上,進食垃圾亦有機會對牠們的健康造成影響。為防止野豬、猴子翻倒垃圾桶覓食,漁農自然護理署今年已於市區多個位置設置「免滋擾垃圾桶」,令野生動物無法輕易翻找垃圾。馮指,寶林邨一帶亦新增了一、兩個以腳踏式開啟的新式垃圾桶,惟設置後不久,腳踏裝置已告損壞:「也就是廢了武功。」

「野豬本來就是應該吃植物,而不是垃圾箱中的垃圾。」
西貢候任區議員馮君安

野豬會走到市區、民居範團覓食,馮君安認為是和山上食物不足有關:「山上的食物或許尚夠兩隻大野豬食,但有了小野豬的話,就未必夠了。」要解決問題,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從生態保育上着手,於區內野豬棲息的山上,種植牠們常吃的植物,「野豬本來就是應該吃植物,而不是垃圾箱中的垃圾。」
馮君安指,寶林邨一帶月前新增了一、兩個以腳踏開啟,以防野生動物翻找垃圾的新式垃圾桶,惟設置後不久,腳踏裝置已告損壞。 (馮君安提供圖片)
馮君安指,寶林邨一帶月前新增了一、兩個以腳踏開啟,以防野生動物翻找垃圾的新式垃圾桶,惟設置後不久,腳踏裝置已告損壞。(馮君安提供圖片)
他又指,在選舉完結前,已去信地政署及路政署,要求在陶樂路的山坡旁加裝鐵絲網,區隔開野豬和居民的生活空間之餘,亦可減低對野豬的滋擾。至於新式垃圾桶啟用不久就損壞的問題,他強調進入區議會後,亦要就此跟進公帑如何運用:「新的垃圾桶用兩個月就壞,人要掉垃圾都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