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星期日

鼠患播瘟疫港防治不力

《東方日報》,2019/12/6

本港鼠患嚴重,食物環境衞生署截至十月底捕獲了一萬九千多隻活鼠,較去年同期大增四成四,事件反映老鼠在社區繁殖及匿藏的數量驚人。由於最新一宗人類感染大鼠戊肝個案剛在上月尾揭發,有關注公共衞生的人士及團體擔心,本地老鼠繁殖速度較當局滅鼠工作更快。更有憂慮指,內地部分省市已出現鼠疫蹤迹,若本地的人類感染大鼠戊肝與內地鼠疫聯合在港爆發,已因反修例風波陷入政治、經濟泥沼的香港勢面臨「瘟疫港」危機,昨日本港境內錄得地震,傳統有地動山搖蛇鼠竄一說,食衞局及食環署必須加強滅鼠,保障公共衞生。

食衞局日前披露,轄下部門單在十月份捕獲二千三百多隻老鼠,去年同期則僅捕獲一千四百多隻活鼠,今年十月單月滅鼠數字已較去年同期多近一倍。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陳凱欣認為,地區存在嚴重鼠患,當局捕鼠數字高企亦屬正常,促部門應設法阻止老鼠繁殖。她解釋,老鼠一年可生五至八胎,每胎達十四隻,故除了加強捕鼠外,應構思如何使用藥物阻礙老鼠繁殖,同時,亦應該增加滅鼠人手,防止鼠患失控。

專家恐繁殖速度比捕殺快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委員陳偉強擔心,老鼠繁殖速度會較當局的工作快,他昨日在一電台節目表示,翻看今年一至十月的滅鼠數字,部門表現只是平均增長,不算突出。

食環署捕獲活鼠後如何處理也影響公共衞生,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表示,據他了解,食環署外判人員捕獲老鼠後,會以人道方式處理,例如以水浸死老鼠或安排老鼠服毒藥,再以垃圾膠袋封好後,加以石灰粉等,送到堆填區。

食肆廚餘堆積 令鼠藥失效
另外,當局除在地區加強滅鼠外,亦針對食肆不當棄置廚餘加強檢控,食衞局指,食肆棄置的廚餘是老鼠常見食物來源,故加強食肆違例檢控事項,今年截至十月,共發出了五千九百多張傳票,較去年同期四千七百張多。陳凱欣質疑,當局加強食肆違例的檢控屬治標不治本,因忽略了收集食肆廚餘的問題,以黃埔為例,有食肆東主曾反映在中午已累積廚餘,惟要等待晚上才有垃圾車,老鼠有記憶及嗅覺靈敏,會受廚餘吸引,令老鼠藥失效,形成惡性循環。她認為當局要與其他部門合作,解決食肆廚餘堆積問題。

另稿:
肺鼠疫可飛沫傳播死亡率高

曾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令人聞風喪膽,除了因為病死率高,其中一種類型「肺鼠疫」更可透過吸入患者的飛沫於人與人之間傳播,傳染率極高,病情發展迅速,令人防不勝防。世界衞生組織指,治理鼠疫主要是隔離患者及服用適當的抗生素,愈早治療痊愈率愈高;戴口罩是其中一種有效預防「肺鼠疫」的方法。

戴口罩預防 勿碰動物屍體
鼠疫是一種可感染齧齒動物、一些動物和人類的傳染病,由鼠疫耶爾森桿菌所引致。世衞表示,鼠疫感染主要有兩種,分別是「腺鼠疫」及「肺鼠疫」。人類感染鼠疫是嚴重疾病,當中「腺鼠疫」是最常見的類型,由被感染的跳蚤叮咬引發,患者會出現突發的病徵包括頭痛、發冷、發燒、疲倦以及受影響的淋巴結腫脹和疼痛。「腺鼠疫」病發率為三至六成,但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較罕見。

而「肺鼠疫」則恐怖得多,世衞指其潛伏期可短至廿四小時,且可透過患者飛沫而人傳人,具極高度的傳染性,患者會出現發冷、發燒、頭痛、胸口翳悶、咳出帶血的痰及呼吸困難。如不及早接受治理,病人可能很快便會死亡。不過,若在病發廿四小時內治療,治愈率很高。

世衞又指,要預防感染鼠疫,需避免與咳嗽者密切接觸,至少保持兩米距離,並減少在人群密集場所逗留。在鼠疫流行地區不要接觸動物屍體,並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搽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防止被跳蚤叮咬。生活在疫區的人應戴口罩,有助減少「肺鼠疫」的傳播。

專家:貓狗亦可染腺鼠疫
內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鼠疫室主任李偉指出,貓狗本來就是有可能感染鼠疫的動物,狗捉老鼠會加大被跳蚤叮咬,有感染鼠疫的風險,這類是「腺鼠疫」。

李解釋,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就是在一個地方一些動物如野鼠、旱獺等,患上鼠疫後通過身上的跳蚤或接觸方式,在動物間互相傳染、發病並引起死亡;不論是貓、狗、還是人類,只要接觸到患病動物或者牠們身上的跳蚤,便有可能患上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