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

反思野生動物與城市生活的互動關係 / 葉子林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E5%8F%8D%E6%80%9D%E9%87%8E%E7%94%9F%E5%8B%95%E7%89%A9%E8%88%87%E5%9F%8E%E5%B8%82%E7%94%9F%E6%B4%BB%E7%9A%84%E4%BA%92%E5%8B%95%E9%97%9C%E4%BF%82

圖片素材來源:NowTV 新聞截圖(左)、愛協提供(右)

雖然遲,今天到我談野豬了。希望以這宗意外為切入點,大家較容易平心靜氣思考。

這其實不是單一意外。這類直柱式鐵欄「挾豬頭」(見上圖),這些年間已發生過多次,結局大多數是野豬受驚極力掙扎,受創流血太多,最終要人道毀滅。

這種欄杆的鐵枝間距,約 10cm,我聽農夫前輩談過,以前農村做野豬陷阱的鐵枝間距,大約就是這個距離;太密的豬頭進不了,太疏豬頭有較大機會掙脫。

鐵欄沒有掩飾或食物利誘,為何野豬仍會硬衝過去﹖這些日子許多人說過,我們要從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現在是最好代入機會了。

野豬棲息的樹林,樹木枝幹之間的距離,闊窄都有,約 10cm 的亦為數不少,為甚麼野豬在野外不會自困﹖原因很簡單,自然界中,極少會出現平衡式堅固支柱;野豬撞過去時,一般都能衝斷或撞彎樹枝。

但牠們來到市區、撞向鐵欄時,沒料到這裡的建構物,原來與牠們生活的叢林有極大分別。

明白這一點,就能理解市區不時發生這種事故,實在不足為奇。

要改善這個情況,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將欄杆近地面 3 呎的直柱範圍,加入橫枝,成為方格,豬頭就撞不過去。

說到底,我們在設計都市建構物時,並無考慮野生動物能否適應。這類直柱式欄杆在香港極為普遍。對於這種大概一兩年就發生一次的「挾豬頭」意外,我們應該接受這意外機率,還是決心將近乎萬里長城的欄杆,逐一取締或修改?

只要細心思考,就該明白「人豬共融」這遠景,涉及城鄉規劃、保育、動物權益、農業、鄉間秩序、市民餵飼習慣等多個角度,沒有簡單途徑可以達至。大家可以批評政府「捕獵」只顧方便和殘忍;但如果您相信單憑 TNR(誘捕、絕育、放回)或嚴懲餵飼者,就能解決大部份問題,恐怕也是麻目地樂觀,甚至天真。

我沒甚麼獨步見解給大家。但相信要人類和野生動物能較和諧地相處,以下論點需要作進一步瞭解及討論:

  • 甚麼野生動物,應該受到較高程度關注?(不要天真地說全部都重視,如果被毀滅的是胡蜂巢而非野豬,肯定不會惹來社會反彈)
  • 不要胡塗地說過往人豬一直相安無事,野豬幾十年對農作物的破壞,從沒停止過。農村村民與野豬的矛盾,在新市鎮未興建時已經出現,只是當時村民或狩獵隊捕殺野豬,沒引起社會太大迴響。你可以覺得由「捕獵」變成「不捕獵」是社會進步。但要農民去承擔這「進步」代價,又是否合理?作為農業界的人,我會堅持這場討論,不應該忽視農民的角色;
  • 硬件方面。這些野生動物事故,有多少是由於城鄉規劃(垃圾站、欄杆等)未完善所致?這些硬件涉及政府不同部門,應該如何協調?
  • 軟件方面,別單純以為加強教育就可以解決餵飼問題。我們要現實思考罰則基礎,以及有心理準備,未來將會與餵飼者出現難以避免的衝突。
  • 我們是否願意為執行較友善野生動物政策,承擔遠較現時高昂的社會成本?
  • 有些看起來有趣的方案,能否思考多少少才拿出來討論?(例如將野豬搬去荒島)

坦白說,我覺得香港需要的,是就野生動物(不止野豬)與城市生活的互動關係,制訂完整、具貫徹性的政策。鋻於議題具太大爭議性,相信要透過公眾諮詢方法,才能逐步歸納出合乎社會共識的政策。

或許大家對我的看法,仍會有許多不滿。要批評的,請便。

 

 (標題為編輯所擬)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