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21/11/21
世界上最多水獺(音:察)出沒的地方在哪裏?可能是網絡上的meme圖,抱住阿仔在海中浮,可以加句「我不想努力了」;兩爪捉住食物呆望鏡頭那張,正好表達「咩話」的驚訝。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上月推出「公民科學家水獺調查項目」,報名人數眾多,記者也到米埔去認識這萬人迷。與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Carmen)碰面,她說:「今日你好好彩呀」,帶記者走到木棧道,蹲下,見到了!是水獺……的大便!很多人不知道香港原來有水獺,更多人不知道,原來牠們屬於「歐亞水獺」這個品種,是喜歡夜生活的神秘獨行俠,最新研究紀錄只有7隻。
水獺特性:高處排便霸地盤
「之前未記錄過牠在石頭上大便,今日第一次發現,石頭是我們特意放置的,想引牠們在固定的位置排泄。」在突出物上用糞便留下記號霸地盤,是水獺的特性,「我們與嘉道理農場合作做水獺研究,他們建議不如試試放石頭出來,看牠們會不會用?」投其所好已數月,終於在訪問這天湊巧有同事帶團時經過發現「不明物」,告知研究員,Carmen就充當水獺的「剷屎官」,用鉗夾起糞便放入塑膠小容器,在容器上寫好標記,就放入雪櫃保存,稍後送往化驗DNA。Carmen說,糞便新鮮很重要,「能夠辨別個體」,即可驗出是否屬於已有紀錄的水獺,所以他們通常會在清晨檢查收集,「我們未至於每一日都有人手查看,但隔個禮拜或隔幾個禮拜都至少有一次」,「執屎最好在冬天做,因為夏天落雨多,如果那早上落雨,屎就會散」。
便便有魚鱗 辨認水獺
陽光下,Carmen用鉗夾出糞便中一塊透明狀的薄片,「這是牠們消化不到的魚鱗」,所以水獺糞便很易辨認,「米埔內的哺乳類動物除了水獺之外,還有豹貓,豹貓的糞便是完全不同的模樣,不會像魚鱗這樣散開,通常有毛黏在上面,因為豹貓會食老鼠等」。這天的收穫不止石上,在木棧道突出的邊上亦見這些塊狀大便,她也分開裝起。
香港大學博士生Sharne McMillan今年8月提交香港歐亞水獺生態與保育研究,追溯到香港首次有水獺相關紀錄是1900年代,1913年有文獻指牠們曾出現在東平洲,亦找到1951年有記載水獺在大嶼山及港島的蹤迹,但香港歐亞水獺的數量從1960年代起大幅減少,漁農自然護理署形容這「聰明而愛玩的半水棲哺乳動物」,至今只在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及附近出沒。
長身短腿獨行俠
水獺屬鼬科(Mustelidae),與同科動物黃鼠狼、獾、貂等同樣擁有長長的身體與短腿,拖一條長尾巴。現存品種有13種,多數有蹼及長了五趾的爪,既會在水中捕食,亦在陸地生活,因此為保持靈活走動,沒囤太多脂肪,而是靠又厚又防水的毛保暖。而歐亞水獺在這個家族中算比較小型,成年雄性由鼻子計到尾的尖端長1.2米、重10公斤;雌性長約1米、重7公斤,是在全球廣泛分佈的品種。水獺寶寶是「媽寶」,歐亞水獺大概2歲就已性成熟,雌性會找一個遠離水邊和隱蔽的巢穴生產,讓幼兒在那裏生活約2個月,媽媽除了覓食時間都會一直陪着小孩,到離巢後阿媽依然會一對一地「湊」着孩子,小水獺5個月大會嘗試自己覓食,到1歲左右開始獨立,但還要多花半年才達到阿媽的獵食水平。
McMillan研究辨別出的7隻水獺之中,2隻是雌性、4隻是雄性,另有一隻因得到的DNA資料不足而無法驗出性別。而米埔的紅外線自動攝錄機曾拍攝到阿媽帶着孩子,Carmen解釋歐亞水獺獨來獨往,「牠們是獨行俠,多數拍下的都只有一隻,超過一隻出現在鏡頭的話,好有可能是媽媽帶着寶寶才有這樣的情况」。他們在保護區不同角落都放置了攝錄機,如木棧道的盡頭就有一個,有時會拍到一隻上水路過,有時在鏡頭前「表演」抓癢,她指指水中一個浮台:「早幾年都試過有水獺上去,會在上面滾來滾去、休息,連兩隻打架嬉戲都拍過,但這陣子牠們又沒那麼愛(到平台上)。」
數目下跌 行蹤「好飄忽」
ViuTV節目《香港秘密搜查官》團隊往山上等赤麂,最後算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但想在香港「看」到水獺,有心人恐怕要更神心。Carmen說在1960年代水獺數目下跌後,「到80年代尾、90年代初,大家更以為牠們在香港不再存在,至90年代開始又有零星紀錄,1995年時米埔發現一具水獺屍體,此後便知米埔是一個香港水獺會穩定出現的地方」。她形容以紅外線攝錄機拍下水獺的紀錄「好飄忽」,「有機會一年影幾次,也會一年影上10次」。
海獺把石放在胸口 敲破貝殼進食
我們在社交平台不難見到水獺的可愛片段,不過Carmen說可能大多都不是歐亞水獺。生活在北美洲及亞洲太平洋沿岸的海獺屬瀕危物種,大部分時間在水上,偶爾也會到陸地睡覺、歇息,最為人所知的,是牠們會用石敲破貝殼來進食,海膽、蟹都是牠們的食物。McMillan研究指在海邊生活的水獺多是晝行,而在淡水棲息地的水獺則很多是夜行。而另一個為人熟知的品種是會在新加坡路上成群出沒的江獺,《國家地理》雜誌去年報道,當地有來自10個家族約90隻水獺,更附有牠們在市中心走過的照片。江獺亦曾在新加坡本土消失,但在1977年政府推行「河川淨化運動」後重回,隨着水獺的繁殖穩定,2016年國家公園局更與大學、民間組織等成立水獺工作小組。
歐亞水獺「近危」動物
歐亞水獺(Eurasian otter,學名 Lutra lutra)屬「近危」(near threatened)動物,Carmen:「原因是歐洲的復育做得很好,1970年代時數量暴跌,甚至有些地方本身有變無,捕獵皮毛是對牠們的主要威脅之一,另外漁業發展,因為牠們食魚,所以漁民都不太歡迎牠們,也有機會獵殺,加上水質污染都有很大影響,歐洲有見及此,禁止捕獵,水質都有改進,復育做得好好,近年已好容易能見到,日光日白都有機會見到。而中國仍有零星分佈,已知珠江口也有,最近在對岸福田亦有紀錄(去年10月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拍到水獺影像);台灣本島已絕迹,只得金門島有。」台灣將歐亞水獺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政府委託研究曾在2014年至2015年間蒐集到92隻水獺個體的資料。
水獺被「漠視」原因
據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資料介紹,中國內地共有3個品種,包括歐亞水獺、江獺,及屬於全球體型最小的水獺品種「小爪水獺」。因皮毛及「據信具藥用價值」被大量捕獵,3種水獺自1989年都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而2017年該園亦發表研究,稱「近10年間,國內僅有19處地點發現牠們的蹤迹」。嘉道理中國保育部的生物學家李飛曾撰網誌〈我長這麼萌,為何還是沒人理!〉,指出水獺在中國被「漠視」有3個原因,第一是由於牠們夜行而且行動隱秘;二是學者大多關注體型大而「分佈區狹窄」的動物,水獺則小型且分佈區廣泛;最後是他分析因水獺在中國被歸類為水生生物,屬農業部管,但實際上牠們很多卻在林業部所管轄的保護區中,這種「尷尬」令中國難以組織「水獺普查」,「中國現在到底還剩多少水獺?分佈在哪些地方?無人知曉」。但他認為:「如果說未來中國可以能夠拿出一小部分保護大熊貓和藏羚羊的精力和經費來關注其他瀕危物種,水獺將是很好的選擇……水獺是水生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擁有健康水獺種群的河流一定不是過度捕撈、電、毒、炸橫行的河流。」
水獺「搜查官」 每月睇片除草
「香港那麼多種哺乳類動物來說,最難見的哺乳類動物應該是水獺了。」Carmen說在談保育之前,要先讓香港人認識我們是與水獺生活在一起,「如果出去問有沒有人知香港有水獺,應該10個有9個唔識,香港對於水獺認識真的不多,所以我們希望可一直監察,了解除了7隻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水獺,以及牠們的分佈、喜歡什麼生境、能否有生境上的改善,幫助到牠們的保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搖籃項目經理郭思薇就說「公民科學家水獺調查項目」是「濕地搖籃」項目其中一部分,計劃為期3年,報名十分踴躍,目前招募了18人,分成4組,「這些公民科學家每月最少會到米埔一次,每一組會負責10部(紅外線)相機,因為相機的電大概可維持1個月,他們要換電及取回記憶卡,再去細看片段見到的動物,如見到豹貓也要記下」,吸引水獺的石頭周邊會長草,參加者亦會幫忙除草。Carmen笑說相機最常拍到的,可能是路過的狗,另外也有小靈貓、豹貓,而狗也是他們會研究是否影響水獺數目的原因之一,「在香港照計都冇乜人捕獵,但不知為何數目仍好低,所以都在想會否因魚塘很多狗自由出入,咬死水獺BB,這方面就要再深入了解」。這個以年計的計劃,如有參加者中途退出,或會再安排有興趣者補上。有沒有可能全晚守在魚塘邊當「搜查官」,像電視節目般等候一個奇蹟?這樣瘋狂的點子,他們說嘉道理農場的專家正打算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