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星期一

城大底棲蟹調查 16種在港首見 赤門發現全球新種六足蟹

《明報》,2021/11/14

香港水域物種豐富,海洋面積佔中國不足1%,卻錄得全國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約6000種),當中有300多種蟹;城大研究發現,本港2012年底起禁止拖網捕魚以來,在本港水域發現了108個底棲蟹品種,其中16種是香港首次發現,另外一種更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品種,於赤門海峽捕獲,是體長只有5毫米的六足蟹。研究團隊稱,禁止拖網後底棲蟹種增加,反映本港水域海底生態有改善。

本港2012年12月底起禁止拖網捕魚,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教授領導的團隊於2012至2018年進行漁業資源調查,對照禁拖之前半年(2012年6月)的情况,其間發現了108個底棲蟹品種,當中16種在港首次發現,另有一種六足蟹更是全球首次發現。

蟹蓋寬5毫米 兩足雙眼退化

該種全球新品蟹為Mariaplax exigua,在赤門海峽發現,是一種六足蟹(不計一對蟹鉗),較一般八足蟹少兩足,最後一雙足部完全退化。該種蟹是「短尾族蟹類」的成員,該類別現時全球約有42個品種,當中香港佔4種,包括在今次調查的108種蟹之內。該種六足蟹非常細小,蟹蓋寬只有約5毫米,雙眼退化,部分同類品種更是其他無脊椎類例如海參的共生物種。

部分蟹懂偽裝垃圾 不易發現

至於16個本地發現的新紀錄,全部只有數厘米長,負責鑑定蟹種的研究團隊成員王展豪指出,由於牠們體型細小,加上部分蟹懂得偽裝技巧,例如一種俗稱「關公蟹」的「蛛形平家蟹」會利用其中一對腳,將海底的貝殼或海葵抱在蟹蓋上,即使捕撈上水亦會被視為雜物而拋回海中,以至一直未發現牠們存在;另一種新發現的「卷折饅頭蟹」,是新發現的蟹之中體型較大,體長約5厘米。

禁拖網後水質改善 底棲物種升76%

是次調查位於3個近海沿岸地區、水深4至37米,覆蓋河口和海洋水域,包括大嶼山西北及南面水域、港島南面水域、新界東北水域等,結果顯示,拖網禁令實施2年多後水中懸浮固體含量顯著降低,沉積物的總有機物含量增加,反映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干擾減少,結果亦顯示底棲物種平均上升76%,數量增加2.35倍。

王展豪表示,底棲蟹是海洋生態的指標,例如幼蟹是其他生物如大型魚類的食糧,而蟹本身雜食的習性,亦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對維持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是次研究中有10多種蟹均是香港首次記錄,令本港水域的蟹增至370多種,反映禁止拖網後大部分採樣水域的生態有改善。

梁美儀稱,今次研究記錄了逾百種蟹類生物,需做大量鑑定,而過去有研究推算,本港水域有6500種海洋生物,至今只記錄了6000種,尚有500種有待發掘,他認為有需要培養本地科學家鑑定將來新發現的物種,建議在本港建立一間具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以及聘請一批駐館專家,繼續探索本地海洋領域,發掘更多新紀錄。

望設博物館 促進保育生物多樣

漁護署表示,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可透過收藏和展示本地物種的標本及自然歷史藏品,作為保育本港生物多樣性、促進科研交流及推廣自然教育的平台。

發言人稱,目前本港有不同機構存有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標本或資源,鑑於資源分散,歸納整理工作十分繁複,所需經常開支相當龐大,該署會視乎資源運用等因素,探索長遠在港設立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可行性。

另稿:

研究共發現108種底棲蟹 12種167年前已在港

城大研究發現的108種蟹,有12種於167年前已存在於香港。研究團隊稱,美國動物學家William Stimpson(1832-1872)擔任美國北太平洋艦隊首席科學家時於世界各地測量海洋及繪製地圖,1854至55年間在香港停靠9個月,其間他曾到香港南部海域採集海洋生物樣本,以拖網方式捕獲54種蟹。城大研究團隊比對他的研究報告,發現當中12種蟹至今仍在香港出沒。

美科學家1854年曾在港調查

該108種蟹均是短尾類的「真蟹」,尾部與其他十足目生物如蝦、龍蝦、螫蝦等不同,捲曲於胸部下方,背甲寬闊,第一對胸足演化為螫足,亦即蟹鉗。

寄居蟹及椰子蟹等雖也稱為「蟹」,但在分類學屬異尾下目,與短尾下目的「真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