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 Post P14 親子/教育 |1388 Character(s) |2021-12-21
治療犬伴讀在英美等地的圖書館及小學已行之多年,讓抗拒閱讀、難以坐定定的小朋友擔任說書人,溫柔、認真地為犬隻伴讀。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推動的「童狗有話兒」計劃,以本地元素結合社交與情緒學習,成效同樣顯著。
「童狗有話兒」在研究計劃進行期間,曾與本地11間小學及多間提供伴讀犬服務的機構合作,帶同伴讀犬走進校園,教授學生情緒管理、社交技巧等課題。
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倪子健表示,香港學童自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不少文獻均指出,學童能夠在早年學習社交情緒技巧有一定好處,對日後再學習其他較深入的情緒輔導課程也會較有效,因而令他們構思在小學階段推行。「課程對象為小二、小三學童,因在此階段學習社交情緒技巧成效最大。此外,香港居住環境狹窄,不少屋苑均不能飼養寵物,港童少有機會接觸,對動物的看法未必正面;研究計劃讓學童為狗狗伴讀,不單可增加小朋友對寵物的了解,也能提高他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管理負面情緒
「童狗有話兒」課程共6節,每節75分鐘,一般會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內容涵蓋不同的社交情緒主題,例如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學習管理負面想法、朋友相處之道、正面解決問題方法及如何面對離別和失落等。
倪子健稱,課堂除了講授主題內容外,也會加插遊戲、討論等,而每節均會安排受訓犬隻與學生進行「讀書給伴讀犬聽」的環節,讓學生更有動機去完成伴讀。課堂上所採用的7本童書,均是以狗主角的真實經歷改編。「每一堂有不同故事,例如認識情緒,會討論狗狗不開心時會有甚麼行為,人不開心又會怎樣?帶出關聯性,讓小朋友了解動物的同時,也認識自己的情緒。」
積極面對問題
倪子健強調,課堂整體反應正面,學校老師亦發現學生的表現與平日對比很大,如上課時很留心,也特別溫柔,因他們不想嚇倒狗狗。「導師一開始會對同學說狗狗有思想、有情緒,要像對待同學般互相尊重,不要有太過激烈的行為,提升了他們的自制能力;也因為他們很想與狗狗接觸,因而會很合作、遵守課堂規則。」
此外,亦有老師表示,學生以往在課堂上不敢舉手答問題,但上這課卻很主動,其積極的態度也能延伸到其他課堂上,甚至少了欠交功課,即使有學生真的欠交功課,也能更勇於認錯。
計劃超額完成
團隊亦訪問了部分家長,有家長回應平日好動的孩子,在生活中變得較平靜。「有情緒較暴躁的學生,玩公仔時因不滿意其髮型,會把公仔的頭髮全部剪掉,現在則能冷靜下來,停一停思考解決方法;也有較害羞的女同學變得願意分享、表達自己的問題,並嘗試解決。」
因應疫情關係,除了面授外,課程也一度改以網課形式進行。倪子健形容當中最大的難度,是學生不能與狗狗接觸。「團隊因而作出改動,邀請狗主人及狗狗一同上網課,與學生互動,多講狗狗故事,也會將課程內容製作成可隨時播出的短片,並保持伴讀犬元素,陪伴學童在疫情期間學習和閱讀。」
據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參與「童狗有話兒」的學生在認知能力、同理心及過度活躍行為方面,都有顯著改善;而自我控制能力、解難、社交情緒技巧、對生命的關懷及閱讀技巧等亦有進步。倪子健對計劃成效感滿意。「可以說是超額完成。一個課程由研究階段到推行,一般都要10年時間,童狗有話兒濃縮在4年間已做到。」但他強調,教育課程始終需要家長、學校及課程3方面配合,才能取得長遠效果。
撰文︰李越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