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星期二

殺生為護生? 維護生態平衡, 以科學原則管理野生動物

Ming Pao Daily News C06 世紀 |2400 Character(s) |2021-12-07

全球人口急劇增長,過度的城市發展加速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嚴重消耗土地與海洋這些地球最寶貴資源,不少生態系統亦到達臨界點。當人與生物共存空間失去平衡,勢掀起地球資源爭奪戰。然而,在生態學領域,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對人類影響廣泛及深遠。當任何一個物種氾濫或絕迹,都可能影響整個生態圈(食物鏈),帶來生態災難,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系統也將受到損害。野豬、海膽與袋鼠也曾因過度繁殖而受人類「物種管制」,引起社會猛烈迴響,是人類與生態學的寶貴一課。 文————梁美儀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

海膽和袋鼠曾危害生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早前公布,全球升溫1.5℃,速度比聯合國預期的提早10 年。海水暖化,令海膽繁殖率加速,數量劇增,破壞澳洲、美國、日本及香港等地的海洋生態環境,本港和各地政府不得不移除海膽。以香港的長刺海膽(學名:Diadema setosum 刺冠海膽)為例,牠們的數量在過去10 年明顯增加,因為牠們的刺有毒,生殖腺(即海膽「肉」)味道較淡及帶苦澀,沒有商業食用價值,人類不會捕獵牠們;同時牠們的天敵如鸚鵡魚因過度捕撈而大大減少,長刺海膽因而在香港海域氾濫,幾乎吃清海藻。大型海藻群難以建立,不但令魚苗失去重要的棲息地,也使其他以海藻為主要糧食的素食性海洋生物,如泥鯭魚、油𩶘、帽貝及黍螺等糧食短缺,影響生育繁殖。當海藻吃光後,長刺海膽便會刮食岩石及珊瑚上的微生藻,甚至刮穿珊瑚及吃牠們的肉,導致珊瑚死亡。

2016 年長刺海膽的侵襲,導致西貢海下灣海岸保護區內磨洲的扁腦珊瑚「滅絕」。為保護海藻及珊瑚免受海膽進一步破壞,漁護署和海洋生態工作人員遂移除長刺海膽,令在海岸保護區內的長刺海膽數量得以受到控制,讓海洋生態系統回復平衡。

澳洲的袋鼠與海膽的命運相似,牠們缺乏天敵,草食性,能大量繁殖後代。據2016 年統計,全澳洲有4500萬隻袋鼠,數量幾乎是人口兩倍,已超過環境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令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減少。大草原上的草被吃清光,不但嚴重威脅其他草食性動物的「糧食」,也影響多種昆蟲、爬蟲類、細小哺乳類動物及習慣在地上覓食的鳥類,這些依賴5 15 米高的草叢保護的小動物失去棲息生境。基於保護生態環境及保育生物多樣性,澳洲政府制定法律及政策,透過人道方法剔除(culling)過量的袋鼠。他們會恆常地以科學方法監測袋鼠及其他物種的數量,並以科學數據分析來制訂每年袋鼠的剔除量,來維持生態平衡。隨着2020 2021 年的雨量增加,各地草原長得茂盛,大大支持草原上的生物多樣性。因此,今年澳洲政府可以減少袋鼠的剔除量。

以人道方法去剔除過度繁衍或過度擴張地域的野生動物,保育生物多樣性以維持生態平衡或控制病菌傳播的方法並不罕見。在英國,因為野生獾帶有牛結核病細菌,所以英政府容許一些持許可證人士在特定的地區去獵殺一定數量的獾,以減少農場牛隻感染牛結核病的風險,保障業界。在美國,研究亦證明以人道方法來控制野生鹿的數量能有效降低鹿群「慢性消耗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的發病率。

野豬繁殖速度驚人

香港社會近日展開了對野豬管理問題的熱切討論,野豬問題在本地有多嚴重?如果不以人道方法來控制野豬數目,後果會怎樣呢?

我們不妨看看一些客觀數據作為參考。從2012 2017 年間,市民向漁護署舉報野豬在市區出沒的相關個案,由268 宗急增至738 宗,及至2020 年的1002 宗,顯示情况有惡化趨勢(表1)。而受野豬襲擊的人數也顯著增加,從2013 2017 年平均每年只有1 宗,而增加到今年的18 宗,情况令人擔憂(表2)。

漁護署在過去4 年嘗試透過捕捉、絕育及放回控制野豬數量,共為450 隻野豬絕育,並遷移800 隻野豬到郊野公園。可惜情况不但沒有改善,野豬數量反而有增無減,反映「捕捉、絕育及放回」追不上野豬的繁殖增長速度。

根據香港嶺南大學劉彥芹博士及香港大學 Evan Pickett 博士分析,本地野豬近年數目增加的3 個主因包括:(1)本地野豬沒有天敵(如老虎、野豹),只有少數蟒蛇會獵食幼豬;(2)本地郊野森林環境改善,為野豬提供合適居所和食物;及(3)不少市民有餵飼野豬的習慣,助長牠們繁殖。兩位生態學家均認同以人道方法來控制野豬數目的必要性,同時希望能夠教導市民不再餵飼野豬,使野豬回歸大自然,減少入城和市民發生衝突。他們亦特別提及:「日本的研究發現:撲殺過盛的城市鹿可以減弱牠們的膽量,從而防止牠們與人類發生衝突。」

假如不採取人道方法來控制野豬數目,後果會怎樣呢?據漁護署估計本港現時約有2500隻野豬,當中有450 隻已經絕育。成熟的雌豬可以一年生育兩次,每次最多可生8 隻豬仔,而豬仔待一至兩年又可生育。保守地假設,一隻雌性野豬每年生8 隻豬仔,一半是雌性,而雌性豬仔要兩年後才能生育。若以每隻雌性野豬估算,5 年後牠和牠的後代的群落可生產264 隻豬,之後數字會以幾何級數遞增,10 年後會合共生產7320 隻豬,數字相當驚人(表3)。以上估算並未考慮因疾病、打鬥、意外、老化等的死亡率,估算可能偏高。目前,本港大約有1000 隻雌性野豬,即使打個五折,未來總體野豬的繁殖量將相當驚人。若然不採取人道方法來控制野豬數目,未來野豬可能在市區隨處可見。

野豬氾濫不單對市民構成威脅,也會影響農作物、破壞郊野公園的植物,以及減少生物多樣性。根據最近一項國際研究統計,野豬過多會對陸地上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不單令物種數目降低,亦導致14 種瀕危物種滅絕。研究指出野豬在54 個國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結果發現672 種動植物受到野豬威脅,其中345 種是植物,123 種是兩棲及爬蟲類,96 種是鳥類,84 種無脊椎類及24 種哺乳類動物。可見首當其衝受威脅的群組是植物,這是因為野豬會挖食不同植物及其根莖,在挖掘食物過程中會傷及其他動植物。

本地野豬繁殖能力驚人,也影響生態環境,減少生物多樣性及增加其對人類造成滋擾和威脅,有必要適時以人道方法來控制野豬數目。不過,長遠來說,有必要建立有效科學方法來監控野豬數量,準確地制訂每年野豬的剔除數量或絕育率,從而建立可持續的管理方法。同時,市民也要同心合力杜絕餵飼野豬的行為,讓牠們回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