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在此: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989
看了半本《流浪狗的下半生》,這是一本很催淚的書。
無論日常觀察或是醫學研究,都顯示飼養寵物對穩定情緒有一定幫助。作者是精神科醫生,可以很實在的寫出和動物相處,對個人、情緒病患者、兒童、長者以及工作者所帶來的好處。
坊間許多人都知道飼養寵物對情緒病患者有正面影響,當身邊有人出現情緒病的徵狀,又或是正接受藥物治療,都會建議患者「養一隻寵物」。
我五年多前養第一隻狗,也是同一個原因。甚致,連非常有名(兼貴到嚇死人)的專業輔導員也強烈建議。
我可以肯定飼養動物是有助改善情況,但千萬不要對情緒病患者隨便說「養隻寵物」這個建議。
被抑鬱困擾到喘不過氣,為了「想好起來」,也只能病急亂投醫。抑鬱症那種沉重,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絕對不是「看開」就能解決的,又不是「努力」就能治癒的。
非常記得有一位朋友這樣對我說:「既然醫生建議你吃藥,就要跟醫生指示。它和傷風感冒一樣,傷風感冒也有人睡一覺就好,有人必須看醫生吃藥,但最後,他們都會好起來。」
能這樣想的朋友從頭到尾只有一位,反而什麼「要看開」、「要努力積極」、「要看你擁有的」、「吃藥對身體有影響」的意見聽得最多。甚致說「唔好郁啲攞抑鬱黎撻人」⋯⋯
其實,我們都應該對抑鬱症多一點認識;Inside Out 裡面有一個情節, Joy為要尋回Sadness,拋下手中的core memory,趟在地上模仿Sadness的思考方法。正因為Joy能放下自己的想法,代入Sadness的思考模式、方法,才能找到Sadness。
可是,現實中要做到這種「同理心」很難,同情或許比較容易,因為表達同情或者感到同情的時候,我們的身份彷彿比對方高了一級。而同理,不單要放下我正在忙的事,或我們認為重要的事(Joy手中的Core memory),更要以對方的模式去思考感受(躺在地上),有的人是不願意躺下,有的人是不懂得要躺下⋯⋯
這些高高在上的同情或是「教導」,對有情緒困擾的人,可以說是好心做壞事,又或者是落井下石?
決定要養寵物之後,鎖定貓或狗。因為收集到的資訊,最多人情緒轉好是養了貓或狗。下定決心之後,去了收留流浪貓狗的機構做過探訪及義工,由機構其他義工處學會和貓狗相處的方法,養貓狗要注意的事項。在此非常感謝當時的友人W及M,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怎麼聯絡,但她們曾經花過時間陪伴我去機構探訪。太多人認為我不懂感恩,但或許,我比他們更記得別人對我的好,因為這些「別人對我的好」得來不易,當一個人失去的太多,自會謹記一切得到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小恩惠。
等了又等,等了許久也等不到領養的消息。某些機構對申請領養者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我獨居,要長時間獨留狗隻在家,是絕不會被考慮的。輾轉聯絡上一位暫託義工,去看過被遺棄的史納莎「寶寶」,寶寶當時八歲。
有養狗的朋友提醒我,寶寶已經八歲,很快會進入老年期,到時要面對醫療和「離開」,他擔心我無法承受。加上我未養過狗,他擔心進入老年的寶寶已有固定性格及習慣,而且是聰明的史納莎,我未必能夠接受或控制得了。
於是,買了一隻芝娃娃回家。原來對一個獨居的抑鬱患者來說,要新手養狗並不容易。抑鬱症其中一個特徵是難以面對轉變,對於陌生的事情,不熟悉的事情容易感到吃力和不安⋯⋯
待續
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