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星期五

港現8新品種螢火蟲

《蘋果日報》,2018/4/5

本港再發現新品種螢火蟲,有本地昆蟲專家在英國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指發現了8個「科學新種」螢火蟲,使本港已知的螢火蟲品種增至29種,包括今年2月首隻以港人命名、表揚捐肝者鄭凱甄的「鄭凱甄怪眼螢」。

香港昆蟲學會副會長饒戈在過去10年,夜間訪查了本港36個螢火蟲熱點,經約200次考察後發現,有8個品種螢火蟲目前在學術上仍未被記錄過,「呢一刻來講仍然係香港獨有」。他指觀察螢火蟲其實不難,「夜晚會發光、飛下飛下通常就係螢火蟲」。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但饒戈指牠們只會同種交配,「好似鎖匙同個鎖咁」,在鑑定新品種時,主要靠分析性器官結構辨認。

新品種當中,「弦月窗螢」是本港體型最大的螢火蟲,雄螢體長約20mm,「有成一截手指咁長」,背上長有一對弦月狀的透明「窗口」,普遍分佈於新界和大嶼山的天然林區,「喺香港都算幾普遍」,但一直未獲正名。他解釋,本港從事螢火蟲相關研究人員少,10年前本港只有4隻已知螢火蟲品種,「冇人唔知嘅話,(城市)發展咗咪冇」。

螢火蟲活躍地區不少都是熱門行山地點,如大東山和大帽山等,饒戈說螢火蟲「只要環境差少少就生存唔到」,可透過觀察其數量知道環境質素。對於政府有意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饒戈認為,未來要加緊發掘螢火蟲出沒地方,「發現佢哋對保育環境好重要」。

在春夏季,最佳賞螢時間是晚上7時30分至8時30分,螢火蟲會持續放光約1小時。饒戈提醒行山人士不要用電筒照射和捕捉螢火蟲,因為成蟲壽命很短,多數品種只能活數天,帶回家中亦不能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