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鼠患指數0%為假象 蟲鼠專家批滅鼠工作有缺失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48992/鼠患指數0-為假象-蟲鼠專家批滅鼠工作有缺失

近來老鼠蹤跡在本港隨處可見,上月更出現全球首宗老鼠傳人的戊型肝炎個案。鼠患問題越趨嚴重,但食環署的鼠餌監測指數一直偏低,就連出現老鼠傳人肝炎個案的黃大仙區,都只錄得1%。

數據與實際情況有差距,香港蟲害管理協會主席陳澤森認為,非因滅鼠工作不足,而是防鼠工作有所缺失。
本港不少後巷都可找到老鼠,正是因為隨街的食物渣滓,成了牠們的美食。(資料圖片)
本港不少後巷都可找到老鼠,正是因為隨街的食物渣滓,成了牠們的美食。(資料圖片)

不及吃物渣滓吸引 穀物類鼠餌失效
上月出現的戊型肝炎患者居住的彩雲邨,位於鼠餌監測指數向來偏低的黃大仙區,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亦曾表示,監測指數不一定可靠,只能作參考。

陳澤森表示,監測指數和實際情況有差異,原因是放置在監測點的鼠餌存在問題。現時一般使用的毒鼠餌都是穀物類食糧,但監測點處於環境惡劣、隨地殘羹剩飯的後巷,陳澤森形容這些人類的食物渣滓,很可能是鼠輩眼中美食,「你都會選擇好吃的那些吧!」有其他更吸引的食物出現,鼠餌自然失效,不可準確量度老鼠出現的情況。

陳澤森認為,香港鼠患嚴重,非因滅鼠工作不足,而是防鼠工作有所缺失。(王海圖攝)
陳澤森認為,香港鼠患嚴重,非因滅鼠工作不足,而是防鼠工作有所缺失。(王海圖攝)

滅鼠工作只治標 須改善環境
老鼠和所有生物一樣,需要合適的環境和穩定的食水供應,方能生存。陳澤森覺得現時滅鼠工作忽略了根源問題,反而一直營造「舒適」的環境給鼠輩。他批評一邊用藥消滅、或用籠捕捉老鼠,而沒去改善環境,老鼠只會由原處逃到別處,滅鼠工作白費,「答案就等於零」。
記者在灣仔的後巷發現雞蛋殼,如此美食,老鼠不用吃鼠餌。(王海圖攝)
記者在灣仔的後巷發現雞蛋殼,如此美食,老鼠不用吃鼠餌。(王海圖攝)

毒鼠餌放膠袋 老鼠難聞到
記者當日前往灣仔其中一條後巷,發現環境相當惡劣,滿籮的食物渣滓、雞蛋殼扔在地上,為老鼠提供所需糧食;而久未清理的雜物和污水則成為牠們的最佳居所,毫無疑問是老鼠溫床。

後巷內設有的毒鼠餌都以膠袋封好,陳澤森指老鼠嗅覺比視覺敏銳,如果用膠袋將毒鼠餌裝好,會減低牠們找到鼠餌的機會,亦會減弱監測指數的準確性。
老鼠視覺較差,但臭覺靈敏。將毒鼠餌放在膠袋內,牠們根本難以聞到。(王海圖攝)
老鼠視覺較差,但臭覺靈敏。將毒鼠餌放在膠袋內,牠們根本難以聞到。(王海圖攝)
捕鼠器及毒鼠餌有多款,惟家貓變成寵物,最不實用。(王海圖攝)
捕鼠器及毒鼠餌有多款,惟家貓變成寵物,最不實用。(王海圖攝)

捕鼠後需小心處理屍體
街道滅鼠一般都會使用老鼠籠和毒鼠餌,而居家捕鼠一般會用老鼠膠,但捕捉老鼠後,必須小心處理屍體,包括戴上手套、利用工具撿起屍體,切勿直接接觸。

至於「貓捉老鼠」的方法,陳澤森笑言絕不可能,因現時的家貓都已經變成寵物,失去捕獸的本能。他亦介紹了新引進的捕鼠器,利用機關將老鼠捕捉到裝滿消毒藥水的桶內,免去處置老鼠屍體的麻煩程序。「改善環境為先,這個環境不適合牠們,自然會到其他地方,甚至跑回大自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