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星期六

首3季12宗鸚鵡熱創10年新高

《東方日報》,2018/10/11

色彩繽紛又聰明伶俐的鸚鵡,深得喜愛,近年愈來愈多人在家飼養鸚鵡。不過,今年人類因接觸鸚鵡等禽鳥而感染鸚鵡熱個案數目,已創鸚鵡熱列為呈報傳染病十年以來新高,至九月中有十二宗確診個案,一人更曾入住深切治療部。傳染病專家認為,一旦全年個案增至十八宗便需要提高警惕,了解個案顯著增加原因。

鸚鵡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但帶有鸚鵡熱衣原體雀鳥不一定有明顯「病樣」,看似健康「跳跳紮」的雀鳥都有機會帶菌。帶菌禽鳥已風乾的排泄物及分泌物經空氣飄揚,人類吸入鸚鵡熱衣原體就會感染鸚鵡熱,患者會發燒、頭痛、出紅疹、肌肉痛、發冷、乾咳,嚴重更有機會肺炎。

一名患者曾入住ICU

衞生防護中心今年初至九月十六日錄得十二宗確診個案,是○八年列為法定須呈報傳染病後,錄得最多個案,而去年全年有九宗,前年則有八宗。防護中心表示,今年的個案中,有一人屬嚴重個案,曾入住深切治療部,而十二宗個案有五宗的患者曾接觸雀鳥,包括家中飼養鸚鵡,四宗曾到訪雀鳥市場。

個案創新高有沒有社區傳染威脅?防護中心指,近期沒發現鸚鵡熱衣原體出現基因變異,今年個案整體流行病學及臨床病徵與過去數年個案相似。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估計,暫時個案較去年全年稍高,可能與飼養鸚鵡流行有關,暫時社區傳播風險不高,但若個案比去年倍增,便有需要留意情況。

潛伏期最長達四星期

杜指,鸚鵡熱的潛伏期平均為五至十四天,也可長達四星期。所有鳥類均有機會將鸚鵡熱傳給人類,以鸚鵡、葵花鸚鵡、長尾小鸚鵡、金剛鸚鵡等寵物鳥和家禽如火雞及鴨較常見。他亦提醒,飼養寵鳥的人日常處理鳥類的排泄物時,可以戴手套及口罩,防止接觸帶菌的糞便,也盡量避免將雀鳥放在過度擠迫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