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

漁署天眼「偷睇」野生動物

《東方日報》,2017/10/2

會望鏡頭的鹿、正在享受泥濘浴的野豬、在水塘玩耍的水獺,一隻隻本港野生動物的神秘一面,由一眾漁農自然護理署工作小組人員翻過山林、穿過草叢所安裝的攝影機拍下;就連平日難以遇見、被列為本港受保護野生動物的「香港原居民」赤麂(音己)亦被記錄了蹤迹。有漁護署人員指,大部分野生動物「非常怕醜同怕人」,追蹤的工作令他們可「偷睇」動物不為人知的動靜。

現時漁護署追蹤野生動物的工作,主要靠在郊野公園或濕地安裝紅外線自動攝影機,及為動物安裝全球定位追蹤系統記錄得來。

拍到以為絕迹食蟹獴

漁護署哺乳動物工作小組調查員李靄儀表示,該署自二○○二年起在戶外安裝了超過一百部攝影機,拍攝到十八種大型哺乳動物的蹤影,包括被以為在五十年代已絕迹香港的食蟹獴、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為近危的歐亞水獺等。攝影機備有感應器,當感應到有動物在鏡頭前走過,即會自動拍下動物的模樣,攝錄工作可以了解牠們的分布地點、活動時間,為保育決策提供憑據。

助了解細膽赤麂習性

她指,不少港人會將同屬鹿科的黃麖及赤麂混淆,但工作小組自從二○○二年常拍攝到體形較小的赤麂,牠們是本港原生品種,在大嶼山等不同地方出沒,調查員對牠們的習性有更多了解,「好細膽,聽到有人聲、動靜已經跳走,最多行山見到個背影」,而且牠們的叫聲好像狗吠聲。

要成功拍下行蹤神秘的野生動物,過程亦不容易。李靄儀指,小組人員需兩人或以上為一隊,到位置較偏僻的山林內安裝攝影機,「試過去一個池塘邊裝相機,塘邊啲草生到好似人咁高」,需花力氣把草壓在原本縱橫交錯的乾草上行走,否則整個人會陷在草中。出發前要「做足功課」,包括計劃行走的山路,以免迷路。

另稿:
女性生態調查員:最驚蟑螂

野生動物可能性情馴良,又或兇猛會突襲人類,野生動物生態調查工作要隨機應變,亦需攀山涉水、日曬雨淋。漁農自然護理署九個工作小組共有三十多人,一半組員是女性,不畏辛勞。

要有熱誠 唔怕污糟

女組員之一的李靄儀擔任調查員近七年,她坦言,工作上最害怕的不是野生動物,反而是俗稱「小強」的蟑螂。她指,紅外線自動攝影機設有一個長方形的金屬保護殼,用作保護機身和防止攝影機被盜去,螞蟻等昆蟲有時候會爬進保護殼內,「有見過好大隻嘅曱甴,匿晒喺入面,飛出嘅都有」,現時她仍要慢慢克服看到「小強」的恐懼。

她表示,平均每星期需到戶外工作兩至三天,亦曾試過五天都在外工作,認為有意加入做調查員的人,需要對工作有熱誠,包括喜歡在戶外工作,「好多時要入樹林、紅樹林,會踩到一腳泥,要唔怕污糟」,亦應具備生物、地理等知識,以協助計劃行山路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