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星期日

中電擬建液化天然氣站  恐毀海豚生態

《蘋果日報》,2018/6/16

中電擬斥資50億至60億元,在大嶼山南部海域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環評報告指,設施每小時吸納2萬立方米海水供熱,將零下162℃液化天然氣氣化後,排出的海水溫度會跌9℃,而海水迅速被「溝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質疑,冷卻海水不易溝暖,屆時海水溫度最低僅5℃,勢影響海洋生態。工程不但令江豚失去約2.5公頃生境,鋪設海底輸氣管道更途經大嶼山西面,與中華白海豚的生境重叠。

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擬設在索罟群島東面海域,興建長500米、闊50米的碼頭,停泊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設施利用海水作為熱力來源,令極低溫液化天然氣氣化,經海底管道運至南丫島和龍鼓灘的發電廠發電。工程明年動工,2020年底開始商業營運。

輸氣管經白海豚活躍帶

WWF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香港冬天海水溫度低至14.1℃,若接收站排出海水溫度再跌9℃,意味只有5℃,水溫驟降影響魚苗和魚卵存活率,亦可能趕走江豚。她指如遇寒冷季節及沒明顯潮汐漲退的日子,冷凍海水不易溝暖,批評環評報告只做極簡單的水質模擬分析。而大型海洋生物或被吸附在抽水口的隔屏,較小魚類、魚苗和魚卵被吸進氣化系統,導致死亡。

李分析,項目選址離南大嶼海岸公園邊界僅100米,削弱海岸公園保育功能,當地是江豚的棲息地,憂慮水底打樁工程嚴重影響海豚的發聲及回聲定位能力,增加鯨豚的壓力及撞船風險。

環評報告承認,工程令江豚損失約2.5公頃生境,工程鋪設海底輸氣管道途經大嶼山西面,亦與中華白海豚的生境重叠。報告解釋,江豚會暫避施工區,待完工後重返,失去生境屬可接受水平,受影響動物的活動能力較強,活動範圍很大。而工程在晚間和江豚出沒高峯期限制打樁工程,預計不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

世界綠色組織指,兩電已各自興建數十億元天然氣機組,再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料電費上升2至3%。中電發言人指,初步估算接收站碼頭設施及海底輸氣管道造價約50億至60億港元,評論項目對電費的影響言之尚早,強調項目可引進全球的液化天然氣氣源,降低天然氣成本及保障能源安全,設施可供不同電力及能源公司使用,香港整體受惠。

另稿:
半年24江豚死亡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鯨豚擱淺行動組數據顯示,由去年12月9日至今年6月7日,本港水域共錄24條江豚死亡個案,大部份身體有嚴重傷痕,疑似被船隻撞擊造成。WWF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有關數據反映江豚的生存環境轉差,她憂慮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施工後,江豚便選擇離開,猶如港珠澳大橋完工後,中華白海豚無重返施工海域。

中電打「能源安全」牌爭支持

江豚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易危物種,在內地江豚被列為二級國家重點保護物種,WWF去年發表的海底聲音研究,索罟群島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主要棲息地,全年均錄得牠們出沒的在索罟群島。

翻查資料,中電2006年曾倡議在索罟群島陸上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但在強烈反對下撤回,最後中電從內地引進價格較高的「西氣東輸」天然氣。今次中電捲土重來,在facebook播放影片大打「能源安全」牌爭取支持,稱2015年底深圳發生山泥傾瀉,令西氣東輸管道中斷兩個月,若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便可從全球採購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