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在此: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5446
十月中,海洋公園裡的熊貓「佳佳」離開了,悼念活動隨即展開,園方上下也透過新聞稿、接受媒體採訪,建構一個感動又感恩的故事:「全球歷來最長壽圈養大熊貓佳佳於今天與世長辭……」。人類講述動物故事的時候,往往沈醉於將動物視作「他者」、以人類視角凝視牠們的虛構中,海洋公園的悼念新聞稿裡,大字標題就是「海洋公園悼念大熊貓佳佳精彩一生」。到底,牠的一生,是誰的「精彩」?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本文也不敢斗膽自許動物視覺,去書寫一個佳佳的故事。然而,佳佳的故事就只有上述一種講法嗎?這裡,只想從另外一個人類的角度,看看人們如何透過佳佳,將動物的生命鑲嵌進人類的生命過程,以契合生命政治的管治技術,包括不同政治族群的血濃於水、小孩子的生命教育、以及有關「家」的概念建構等。
1999年,「佳佳」與「安安」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禮物」來到香港,生命作為禮物,並強化中港人們血濃於水的情誼不言而喻。事實上,兩隻熊貓打從到達香港之前,已經肩負著政治和經濟的任務。
當年,前特首董建華為海洋公園大熊貓園開幕致辭時便指出:「大熊貓來港,也寓意香港好像安安和佳佳的名字一樣,繼續『安』定繁榮,迭創『佳』績。」是的,生命往往被刻上人類的期許和社會烙印。往後這些年來,海洋公園的熊貓園,不僅吸引香港及外地遊客,也成為內地旅客例必到訪拍照之地。佳佳安安,還有及後進園的盈盈樂樂,成為中港兩地血脈相連的生命載體。
此外,在佳佳的墓碑誌上,相信也可能寫上:「多年來一直為公園宣揚自然生態和保育知識……」等字句。根據海洋公園的公告,僅僅是2015年,便有超過846,000名學生參與海洋公園學院的課程,當中約有兩成學生選讀了大熊貓主題課程,內容包括教導學生以大熊貓的糞便製作再造紙、或讓他們用竹重建熊貓家園,以宣揚「保育由我們做起」的訊息。
生命教育,是近年新興的非正規課程,不同團體學校舉辦的目的稍有差異,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命價值和意義、環保、學習尊重其他生命等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人們在進行研究及學習,累積知識,增進權力,而佳佳及其他熊貓,則被無限凝視,成為人類研究及學習的對象。
有時候,人類凝視動物,會附上自詡崇高的價值以淡化這種凝視的不平等。佳佳離開兩天後,海洋公園的陸生動物部高級館長祝效忠接受商業電台訪問時,除了贊佳佳「好叻」,「教識我地好多野」之外,還坦言已經將牠當作「家人」。
「家」,是現代人類社會穩定社會、繁衍後代的核心。館長傳出此一訊息,也許是要告訴大家,海洋公園將其他物種等同人類的價值。然而,這會不會是人類一廂情願?首先,成年熊貓非群居動物,是否適合人類意義上的「家」,已具爭議。更何況,「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網站指出,圈養只是大熊貓「不可選擇的唯一的家」,在這個「家」裡,牠們經常出現一些「無意義」的「刻板行為」,這些行為是野生熊貓所沒有的。譬如「不停地走來走去」、「搖晃腦袋」等,因為那裡「家」,牠們感到「無聊」和「孤單」。儘管,護理員嘗試不同方法改善熊貓的生活環境,但講到底,牠們的家還是大自然。
收筆之際,聞說佳佳可能被製作成「標本」,繼續成為研究對象,繼續成就人類的精彩,動物生命被擺弄至此,夫復何言。
原文刊在十月二十七日《明報》「世紀版」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本文也不敢斗膽自許動物視覺,去書寫一個佳佳的故事。然而,佳佳的故事就只有上述一種講法嗎?這裡,只想從另外一個人類的角度,看看人們如何透過佳佳,將動物的生命鑲嵌進人類的生命過程,以契合生命政治的管治技術,包括不同政治族群的血濃於水、小孩子的生命教育、以及有關「家」的概念建構等。
1999年,「佳佳」與「安安」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禮物」來到香港,生命作為禮物,並強化中港人們血濃於水的情誼不言而喻。事實上,兩隻熊貓打從到達香港之前,已經肩負著政治和經濟的任務。
當年,前特首董建華為海洋公園大熊貓園開幕致辭時便指出:「大熊貓來港,也寓意香港好像安安和佳佳的名字一樣,繼續『安』定繁榮,迭創『佳』績。」是的,生命往往被刻上人類的期許和社會烙印。往後這些年來,海洋公園的熊貓園,不僅吸引香港及外地遊客,也成為內地旅客例必到訪拍照之地。佳佳安安,還有及後進園的盈盈樂樂,成為中港兩地血脈相連的生命載體。
此外,在佳佳的墓碑誌上,相信也可能寫上:「多年來一直為公園宣揚自然生態和保育知識……」等字句。根據海洋公園的公告,僅僅是2015年,便有超過846,000名學生參與海洋公園學院的課程,當中約有兩成學生選讀了大熊貓主題課程,內容包括教導學生以大熊貓的糞便製作再造紙、或讓他們用竹重建熊貓家園,以宣揚「保育由我們做起」的訊息。
生命教育,是近年新興的非正規課程,不同團體學校舉辦的目的稍有差異,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命價值和意義、環保、學習尊重其他生命等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人們在進行研究及學習,累積知識,增進權力,而佳佳及其他熊貓,則被無限凝視,成為人類研究及學習的對象。
有時候,人類凝視動物,會附上自詡崇高的價值以淡化這種凝視的不平等。佳佳離開兩天後,海洋公園的陸生動物部高級館長祝效忠接受商業電台訪問時,除了贊佳佳「好叻」,「教識我地好多野」之外,還坦言已經將牠當作「家人」。
「家」,是現代人類社會穩定社會、繁衍後代的核心。館長傳出此一訊息,也許是要告訴大家,海洋公園將其他物種等同人類的價值。然而,這會不會是人類一廂情願?首先,成年熊貓非群居動物,是否適合人類意義上的「家」,已具爭議。更何況,「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網站指出,圈養只是大熊貓「不可選擇的唯一的家」,在這個「家」裡,牠們經常出現一些「無意義」的「刻板行為」,這些行為是野生熊貓所沒有的。譬如「不停地走來走去」、「搖晃腦袋」等,因為那裡「家」,牠們感到「無聊」和「孤單」。儘管,護理員嘗試不同方法改善熊貓的生活環境,但講到底,牠們的家還是大自然。
收筆之際,聞說佳佳可能被製作成「標本」,繼續成為研究對象,繼續成就人類的精彩,動物生命被擺弄至此,夫復何言。
原文刊在十月二十七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