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

誰令怕醜野豬走進人群?

《明報》,2019/1/22

近日有議員說要為野豬引入「天敵」,前特首梁振英更質疑貓狗可人道毁滅,野豬為何待遇不同……眾聲喧嘩,但沒讓我們認識這動物多少。

野豬不愛群居,入水能游,出水能走,如游牧民族般四海為家,一天內能橫跨5000多公頃的郊野公園(大約250個維園),是動物界中的「毅行者」,平常更是深居簡出不愛露面。究竟是誰讓天生怕人的野豬走進民間?

野豬是本港原生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棲息於大部分生境如林地、草原、農田等,蹤迹幾乎遍佈港九新界。漁農自然護理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陳寶琳自2017年起專責跟進本地野豬狀况,她打趣道:「野豬本來怕人,平日會躲在樹林中,但因為會游泳,以往最常見到牠們的反而是漁民。」可是近年因人類餵飼,令野豬不再怕人,滋擾事件頻生。

隨食物移居 奔跑時速可達50公里

野豬具移居習性,即是隨食物供應、水源、氣候變化等因素尋覓新棲息地,例如高密度的林地、擁有多種食物的生境,牠們亦偏好游走於林地與農田之間,因為這些地方正為牠們提供食物來源及藏身處。為找到理想居所,野豬願意長途跋涉,日走夜走。根據文獻記載,一隻野豬每小時平均能走3.5至5公里,奔跑時更可達每小時40至50公里。漁護署亦曾於部分野豬頸部安裝追蹤器,以觀察野豬行蹤,「我們發現牠們可以在一天內,由大欖郊野公園的北端縱走到南端」。

豬鼻力大翻土 嗅到地下3米深食物

一提到野豬,大部分人都以為牠的最強武器是獠牙,事實上它們只長兩三吋,鼻才是野豬的殺着。野豬能嗅到逾500米以外的氣味,更能嗅到地底下近3米深的食物味道,所以縱然身處遠方,亦可鎖定食物的方向。雖然野豬屬雜食性動物,幾乎什麼都吃,但偏好營養較高的根莖類植物如番薯、馬蹄、蘿蔔等,果實、蚯蚓亦是牠們的首選。陳寶琳分享外國的追蹤研究個案,野豬會跟隨喜愛的棕櫚樹果實移居;本地不時發生的野豬擅闖民居花圃事件,原來牠們亦是為了吃鬱金香、水仙,教人哭笑不得。有一次,署方為記錄某郊野公園的動物種類,特意設置了紅外線相機,「一直都沒影到野豬,但當我們放一些食物在現場,第二天就影到了」。聽罷,好像野豬食量特別大,其實不然,「食量與體型成正比,野豬吃得不算多;相比起草食性動物,由於雜食性動物的食物來源含有較高熱量,所以食量反而較少」。

嗅覺之外,豬鼻的力氣亦不容小覷,「很多人覺得野豬力氣很大,其實力氣來自牠們的鼻」。陳寶琳說野豬習慣翻土覓食,要挖出埋藏在泥土下的植物根莖、小昆蟲,需靠牠們強而結實的豬鼻。記者曾到近郊觀察野豬,發現牠們能長時間以豬鼻翻土,沿途本來平坦的土壤都被挖掘及翻鬆。記者懷疑這舉動會否對環境造成影響?陳寶琳解釋不單沒有壞影響,反而有助植物生長,「所有原生動物都對當地生態有一定貢獻,野豬亦不例外。牠們的翻土習慣能幫助種子傳播、發芽,亦幫助製造不同生境」。

聰明識破「詭計」 逃避人類誘捕

人人以為豬很蠢,其實野豬擁有學習能力,屬聰明的動物,能巧妙識破人類的「詭計」。漁護署於去年推行野豬避孕計劃,初期並不順利,署方人員需要與野豬鬥智鬥力,才能為野豬避孕,「行動前兩三個星期,每晚都會派同事觀察野豬,因為想知道牠們的出沒時間,亦想讓牠們習慣電筒燈光,不要那麼怕人。觀察期間牠們都會走過來向同事索取食物,但很多時到了行動當天,牠們就會消失不見,估計是牠們發現人多了,四處又有圍網,感到有危險而沒有現身。最後只好盡量不在現場設置任何東西,待野豬出現才想如何圍封現場」。

外國媒體BBC曾製作一個節目,內容是關於豬的各種聰明行為,例如牠們懂得把球推進龍門、將錢幣投進錢箱等。另外,網上亦流傳不少人類試圖生擒野豬的片段,無論人類施展哪種奇謀妙計,片段中的野豬都能聰明地識破誘捕,跑速更勝人類。野豬的智力、身體構造,讓牠們擁有過人的生命力,是頑強、堅毅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