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周報/282594/棄養動物-五-毛孩尋找新主人-待領養就是-二手貨
每當花灑灑水的時候,狼狗Bobo都會特別瘋狂,跑過去張大嘴巴,露出滿足的眼神。牠想吃東西時,把頭低下來,食物才剛入口,又掉了下來,牠吃了好久,還是很餓。Bobo一天吃好多次,可是,身體還是很瘦弱,沒有長太多肉。
Bobo來到香港拯救貓狗協會,等待領養約一個多月了。這天,牠來到領養嘉年華,期待新主人帶牠回家。「照顧牠的主人要很有決心,食物和水不能只放在兜裏,要慢慢餵牠吃東西,用水柱將水射進牠的嘴裏。牠沒有舌頭把食物撥去喉嚨,有九成食物都吃不了。」拖着牠的義工阿Bond說。
此乃《回到第零天 領養不棄養》專題報道之五
狼狗Bobo失去舌頭後,吃東西和喝水都很困難,身體後半部亦較瘦削。(鄧倩螢攝)
早前協會嘗試聯絡Bobo的主人,主人說牠曾發生意外,舌頭被卡在金屬鏈上,雖然救回來,舌頭卻壞死了,要把舌頭切掉。主人說他沒錢了,無法繼續養牠。Bobo來到香港拯救貓狗協會,義工一直細心照料,牠身體前半部漸漸復原,但後半部還是較瘦削。餵牠吃東西需要耐性,每次需約20至30分鐘。
阿Bond說,領養嘉年華當天很多人看到Bobo是毛色亮麗的狼狗都很感興趣,但知道牠需要更多時間照顧後都卻步了。近年政府宣傳「領養不棄養」,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多年來持續舉辦「狗狗嘉年華暨領養日」。署方邀請多個動物福利組織合作,讓公眾親身接觸待領養動物,同時宣揚寵物主人應付責任的訊息。
然而,自2009至2017年,從漁護署領養的被棄養及被捕獲流浪動物數字並沒有大幅上升,總數約為每年1,000隻。自2013年起,領養數目更有下降的趨勢。向大眾市民宣揚「領養不棄養」,應打破什麼誤解和偏見?
來狗狗嘉年華的公眾人士都對狗隻很友善,但有多少狗隻能被帶回家?(鄧倩螢攝)
領養嘉年華在周末舉行,有18個動物福利機構設置攤位,不管大狗還是小狗,都吸引不少人圍觀,當中包括帶着小朋友一同來到親近貓狗的父母。阿Bond說,這兩天都沒有人申請領養Bobo。協會帶來約十隻狗BB已有多人申請領養,完成家訪手續後就可以帶回家。
「協會的狗都做了絕育手術、打了預防針,全部都是被遺棄的,有些僅七個月大,普遍來說大狗被領養的機會較小。有些是經義工轉介,也有來自WhatsApp群組的求助。只要收容所還有空間,就會接收,最多可收容28隻狗,始終我們的地方有限,都希望這些狗可以盡快被領養。」協會負責人謝曉梅說。
協會帶來約十隻狗BB已有多人申請領養,一般狗BB被領養的機會較高。(鄧倩螢攝)
受過傷害更懂珍惜
被棄養的狗隻,不一定比買的更難養或「不乖」,但狗主要做好心理準備,牠需要照顧的程度較高,或是個性上沒那麼活潑。但當牠願意成為家犬後,會與其他狗同樣乖巧,同樣愛惜主人。
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帶來的唐狗Cat,因經常吠叫而令住在公屋的主人遭鄰居投訴,主人把牠交到協會待領養。職員說領養前會先說明狗隻的情況,例如Cat的個性較膽小、吠得較多,讓新主人考慮清楚。當天,Cat一直黏着帶牠過來的義工,沒有太主動親近他人,可見牠和相處了一段時間的義工已經建立了信任。
唐狗Cat因經常吠叫而令住在公屋的主人遭鄰居投訴,當天一直黏着跟牠一同前來的義工。(鄧倩螢攝)
有些狗在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十多年都沒有人領養;有些幸運地等待半年就找到新主人。Cat在協會待領養,度過了三、四年日子。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教育部經理趙明明說,「很多人以為領養的是二手,買的是一手,所以較好。老實說,不是寵物有問題,而是人有問題。就算動物有偏差,也可能是因為主人不懂照顧。」
不論是沙律貓狗之家、阿棍屋,還是領養嘉年華的狗隻,大部分都是唐狗(泛指混種狗)。相對於名種狗,唐狗被棄養或是未獲領養的機會較高。
唐狗在大眾的印象中較為負面,唐狗會的大使前來做個「示範」,讓民眾看到唐狗也可以很乖。(鄧倩螢攝)
唐狗不再是看門惡狗
「香港唐狗會」創辦人顏綺苓帶着領養多年的唐狗,來到領養嘉年華設置攤位。她指出,一般人對唐狗的印象不佳,因為很多唐狗都在貨倉看門口,見到人就吠,而且要顯得兇惡。「以前,如果做看門狗不夠兇,連門口都守不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人從農地搬上公屋,但他們卻不會帶同狗隻上樓。現在很多人想養寵物,也不會選擇唐狗,而是選『番狗』,大家對唐狗的感覺都不好。」她說,在領養機構裏,唐狗的流動性亦較低。
雖然唐狗會沒有提供領養服務,但會推廣經過考試的唐狗成為「親善大使」,讓這些被領養的唐狗作「示範」,令民眾可以親近唐狗,可以帶牠回家飼養。領養嘉年華當天,就有不少主人帶同經過訓練、表現乖巧的狗來到現場。
顏綺苓養的唐狗叫「的士黃」,之前在街頭流浪時被車撞倒,失去了一隻前腿。(鄧倩螢攝)
顏綺苓養的唐狗叫「的士黃」,是她養的第三隻唐狗。的士黃之前在街頭流浪時被車撞倒,獲救後失去了其中一隻前腳。四年前,她從香港愛護動物協會(SPCA)帶牠回家。她養的第一隻唐狗Didi早已離去,飼養Didi期間卻促成她成立唐狗會。
「很多人去領養時,往往說唐狗體形很大,因此無法養。《導盲犬小Q》上映的年代,卻有不少人去領養金毛尋回犬。所以問題是品種,而不是大小。我們想多做些事情,為牠(唐狗)平反,起初帶牠外出時會被人罵,現時大眾已改變很多,可能是我們拖狗的技巧改善了,人們認識多了,更為人接受。」她說道。
大眾對領養卻步,即使舉辦領養嘉年華,亦難以改變市民的觀念。立法會議員鄺俊宇指出,要真正推動「領養不棄養」,應營造動物友善空間。「市民平時接觸動物的機會不多,在社區和動物的互動也太少。試想像一個畫面,當人類和動物能夠友善接觸,(對動物)有一個理解時,可慢慢培育對小生命的關注。」
鄺俊宇提到,近期的好消息是「寵物共享公園」開始推行六大試點,當更多人可以接觸和認識動物,相信社會將會營造出一個動物友善空間。下一步,他想讓動物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設立動物友善車廂、非繁忙時間容許動物上車等。
他說,「希望動物能走進社區,市民能和動物相處。當動物被欺負、被棄養或遭虐待時,他們也會有感受。說到底,有關動物的普及教育,小至教科書要教導,大至社會都應該要『身教』,令人知道我們是能夠和動物好好相處的。」訂立「動物福利法」只是社會前進的第一步,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上文節錄自第14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14日)《回到第零天 領養不棄養》專題中的《毛孩尋新主人 待領養不是「二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