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為滅龍尾稱常見 轄下中心指瀕危 貶低管海馬 漁護署自打嘴巴

《蘋果日報》,2012/11/9

漁農自然護理署連番自打嘴巴。該署為在龍尾建人工泳灘,貶低在龍尾灘發現的管海馬價值,引用過時資料,堅稱在港僅屬「中度常見」,但該署轄下的一個自然教育中心,卻介紹管海馬是瀕危物種;該署又勸喻市民到海岸邊游玩時,切勿帶走小生物,但卻力撐遷移龍尾灘生物至汀角泥灘,不會變大屠殺。保育團體斥該署已淪為政客喉舌,令人痛心。

正當社會焦點注視龍尾被滅灘之時,漁護署昨帶領傳媒參觀不易去到的大潭篤村的大潭內灣,介紹該處屬於有生態價值,是一個潮澗帶紅樹林泥灘,有招潮蟹、黑口濱螺、彈塗和石蠔等生物。該署海岸公園主任陳璚表示,原則上該泥灘並非受保護區域,遊人挖蜆、帶走小生物並不違法,但該署並不鼓勵,因會破壞生態環境。

不過,漁護署贊同龍尾人工泳灘計劃,並為遷移龍尾生物到鄰近的汀角泥灘做前期研究。該署高級海洋護理主任周永權昨透露,已於今年中進行遷移「演練」,「(生物)冇受大騷擾,冇死亡,成功率相當之高」。他稱從演練發現,實際需要遷移的生物不會太多,但未能提供數字。

生物遷移不符合國際慣例

由長春社和綠領行動等組成的守護龍尾大聯盟,昨於記者會上反駁漁護署,發言人李少文批評遷移計劃,「可以寫包單,頭幾年一定成功,因為佢哋係搬已成長生物;但喺幼體搬唔到,因為佢哋同浮游生物一樣,會犧牲一代、甚至幾代」。他指國際慣例,只是因疫症或生態環境被破壞,才會進行生物遷移,「為咗玩而咁做,國際上唔係普遍做法」。

龍尾灘曾有發現罕見管海馬記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保護名錄,已清楚指出2000年後已甚少在港發現;漁護署卻反駁管海馬在港屬「中度常見」,但被保育團體踢爆該署引用80至90年代舊資料。

「更」是大聯盟發現,漁護署轄下的西貢蕉坑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卻介紹管海馬是「瀕危海水」。李少文要求漁護署收回「中度常見」講法;漁護署昨回應稱,過去12年的每年一次調查,曾在印洲塘、海下灣和東平洲等東面和東北面水域錄得103隻管海馬。

大聯盟批評當局說謊,「淪為政客喉舌,令人感到痛心」。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指出,龍尾人工泳灘計劃推展程序不公義,「政府部門聽長官意志,(當年)連環評都未做,(前特首)曾蔭權已劃定為重要工程,部門就開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