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貝澳海岸保護區形同虛設 水牛家園岌岌可危

《蘋果日報》,2016/7/30

貝澳海灘後面這片濕地,從前是水稻田,附近的村民會帶着水牛到這裏耕田。但七十年代起,經濟轉型,農業式微,農田荒廢後,變成淡水沼澤,如今只剩下大約20隻水牛在這裏生活,而牠們的家園正受到破壞,傾倒泥頭的情況不斷發生。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主任(本地生物多樣性)陳頌鳴表示,查看航空照片,大約90年代,貝澳一帶的濕地已開始有泥頭出現。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主席何來更說,除了貝澳外,水口、塘福、拾塱,甚至梅窩也有泥頭山,問題更日益嚴重。

部分泥頭山堆得比人高兩、三倍,裏面有廁所板、瓷盆等家居垃圾,也有磚頭、鋼筋、瓦片、玻璃、塑膠等建築廢料。何來指,玻璃及塑膠碎片會掉在草地上,令水牛經常被弄損腳,情況嚴重,「玻璃嗰啲食落去,仲會整損佢哋啲內臟」。陳頌鳴也指,泥頭內含建築廢料,或會夾雜一些化學物質,有機會流入附近河流,造成水污染,「仲會令濕地嘅生境消失,變成寸草不生嘅乾地」。

何來表示,不少大嶼山居民曾向政府投訴,「但係一直冇人去處理」。查看法定規劃地圖,貝澳一帶的濕地屬於海岸保護區。在80年代,規劃署劃出140公頃,即相當於7個維園的範圍,希望保護這裏的生態環境。到了1991年,政府修訂《城市規劃條例》,賦予權力給規劃署,檢控違反土地用途的個案,照理貝澳應該不可以倒泥頭。不過,當年修例,竟然不包括1991年以前的規劃圖則,就連這個保護區也不包括,結果規劃署對這裏的破壞環境行為,就沒有執法權了。

加上,在現行的《廢物棄置條例》下,只須核實土地業主身份,環保署就會批出傾倒建築廢料許可,令情況更無王管。陳頌鳴猜測,大嶼山發展也可能具經濟誘因,令一些地主可能趁法例漏洞仍存在時,先去倒泥,「第時會唔會有機會喺倒咗泥頭嘅地方有進一步發展?呢個唔出奇。」

政府計劃發展大嶼山,希望在大嶼南進行生態保育,但是《城市規劃條例》有執法漏洞,《廢物棄置條例》又助長傾倒泥頭,一天不解決,保育都只成空談。何來建議政府向業主換地、買地或者租借土地,保護大嶼山具生態價值的地方。